文章插图
三国时期 , 吕蒙是吴国有名的大将军 , 因为家里很穷 , 没有办法让他念书 , 所以 , 常常被人笑说吴国的吕蒙只不过是会打仗而已 , 其实也没多了不起 。 为了这句玩笑话 , 他一直非常生气 。
有一天 , 吴国的君主孙权严肃地说:“你现在已经是吴国的大将军 , 拥有很高的权力 , 如果只有一身武功是不够的 , 还希望你可以多读点书 。 ”刚开始 , 吕蒙还说自己太忙 , 想要推掉孙权的要求 , 最后受到孙权的鼓励 , 奋发图强 。 后来 , 当他和鲁肃一起讨论军事的时候 , 鲁肃不免觉得吕蒙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 跟过去完全不同 。 吕蒙听到鲁肃的话 , 也高兴地说:“只要过了三天 , 人也是会变的 , 应该要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啊!”
释义:指别人已有进步 , 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 , 他的叔叔赵王司马伦野心很大 , 他趁晋惠帝司马衷刚即位 , 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时候 , 就和手下一起计划一项阴谋 , 篡夺了王位 。 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 , 竟然胡乱封官 , 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 , 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 。 当时的近侍官员都使用珍贵的貂尾作为帽子的妆饰 , 可是司马伦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 , 找不出那么多的貂尾 , 只好用相似的狗尾代替 。
因为司马伦滥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 , 而这些官员既没有真才实学 , 又不为人民办事 , 碉知道欺压百姓 , 胡作非为 , 令老百姓感到非常痛恨 , 就编了谚语讽刺他们:“貂不足 , 狗尾续 。 ”
【刮目相看】 释义: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 , 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
三国时期 , 有一个人叫卢毓 , 在魏国做官 , 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 , 因此 , 受到朝廷器重 , 升为侍中、中书郎 。
有一次 , 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 , 关键就在你了 。 选拔人才 , 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 , 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 , 不能吃的 。 "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 , 但是 , 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 。 由于修养高 , 行为好 , 而有名的 , 是不应该厌恶他们 。 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 , 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 。 现在废除了考试法 , 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 , 所以真伪难辩 , 虚实混淆 。 "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 , 下令制定考试法 。
释义:画个饼来解除饥饿 。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
古时 , 有一个人要筑一座九仞高的山 。 他堆了一年又一年 , 不论严寒酷暑 , 废寝忘食地从远处挖土 , 再挑土 , 再堆到山包上 , 终于有一天 , 他就要完工了 。 这一天也如往常一样 , 鸡刚叫就起床开工 , 一筐又一筐 , 眼看着山就要9仞高了 , 只差一筐土的工夫 。 但他一摸肚子咕咕叫 , 天又下起雪来 , 认为只有一筐土 , 就回家去了 。 此后 , 他总认为只有一筐土而偷懒 , 所以这一筐土至死他也没堆上 , 终究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还是没有堆成(为山九仞 , 功亏一篑) 。
释义;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步 , 没能完成 。
宋真宗时 , 契丹人大规模入侵 , 一时间危机四伏 , 宋朝上下人心惶惶 。
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
大臣王钦若说:“契丹兵力雄厚 , 我们不能和他们正面发生冲突 , 只有求和 , 再送上金银珠宝和美女 , 契丹一定会退兵的 。 ”
宰相寇准反对:“还没有打 , 怎么就说着丧气话?依我看 , 不如我陪着皇上御驾亲征 , 可以鼓舞士气 , 这样我们一定会打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