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地


方寸之地

文章插图
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 。 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 。
一次,徐庶识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操官兵 。 曹操将领曹仁不服输,深夜起兵去新野劫寨 。 徐庶早有所料,待曹仁离开樊城时就乘虚而入 。 结果,樊城失守 。 曹仁败退许昌,愧对曹操 。 曹操说:“刘备必有能人为他策划!”曹操探得是徐庶,便想把他骗到许昌留在身边 。 他们摹仿徐庶母亲的笔迹写信给徐庶 。 徐庶见信得知老母押在许昌,只好挥泪告别刘备 。 徐庶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方寸:指人的心 。 成语“方寸之地”指人的心绪 。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 ”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
释义 比喻达到某种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 。
有 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 。 他目睹了这场考 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 况 。 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 种制度 。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 求废除科举制度 。 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 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 大师伯颜表 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 罪 。 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 。 因此不仅 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 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 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 除科举制度 。 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 人都会怨恨的 。 ”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 法的人还要多 。 ”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 也不是很多吗?”
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 个人可以任用!”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