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对历史的影响及江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位置( 四 )


江南对历史的影响及江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位置

文章插图
北宋两浙路
古代的美名 , 往往是经济带来的 , 经济发达 , 才有话语权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说:“苏州唐以前不盛 。”此语正面理解是:在唐代以前 , 以苏州为中心的两浙并不比全国的其他地区更发达更富庶 , 而从另一角度理解 , 即为自唐代开始 , 两浙则成为了中国最为经济繁荣发达的地区 。盛唐以来 , 北方战乱严重 , 而两浙地区没怎么受到战争的影响;后来的吴越国还坚守保境安民的国策 , 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杭州的发展就符合这一历史的进程 , 作为江南经济发展的典型 , 它从浙西和浙东的交界小州 , 一跃成为东南第一州 。柳永为其写出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豪言 。南宋陆游说:“朝廷在故都(开封)时 , 实仰东南财赋 。”这说明北宋的税收已经主要依靠东南地区 , 全国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南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也从南宋时期开始流传 。从此 , 两浙地区有了“东南财赋地 , 江浙人文薮”的美名 。
两浙这一地名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吴”“浙”与“三吴”“两浙”也成了同义名词 。康熙三年(1664年) , 清廷在乌镇官人桥西设立的“督捕同知署” , 又称“江浙分府(署)” , 衙门两侧楹联即为“屏藩两浙 , 控制三吴” 。“吴浙”这一名词也不能好事占尽 , 设立江浙分府的目的就是为了抓捕太湖流域的湖匪 , 当时“每聚至千人 , 劫掠于吴 , 而逃庇于浙” , 这便是“吴盗浙窝”典故的由来 。


江南对历史的影响及江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位置

文章插图
江浙分府
唐宋两浙政区对方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方言是语言发展在地域上的反映 , 它的分布 , 也大致可以看出旧政区的边界 。除镇江因扬州移民演变成江淮方言外 , 两浙的方言基本为统一的“吴越语” , 简称“吴语”(徽语往往被当成吴语的次方言 , 是否为独立片区 , 学界至今无定论) 。


江南对历史的影响及江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位置

文章插图
吴徽方言分布图
明清:再次混乱的江南和名不副实的江南省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 元朝设立江浙行省 , 辖区大致是南宋的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江南东路和福建路 。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 , 以南京应天府和老家凤阳府为核心 , 打造了一个州府直接向中书省负责的政区(后因胡惟庸案废置中书省 , 改为直属六部)——京师 , 俗称“直隶” 。这个政区囊括了宋代的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两浙西路 , 跨越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 , 横跨江浙、江淮、中原三个方言区 , 是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的前身 。后来 , 朱元璋自己也觉得京师着实大得离谱 , 浙江又小得可怜 , 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将浙西的湖州、嘉兴两府还属浙江省 。但这么一来 , 他把传统政区给搞坏了 , 原属于浙西的润州、常州、苏州等地从此彻底脱离了浙江 。永乐十九年(1421年) , 朱棣迁都燕京 , 改京师为南京 , 相应地 , 俗称由“直隶”变成了“南直隶”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