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的偏方 血痹中药方

血痹这种疾病在我们正常人当中其实并不常见 , 但是现实中还是会有一些人因为劳累时出汗被风邪入侵身体所致的血痹 , 发病时人的关节四肢一般多都疼痛 , 而且脉象也不稳定 。但是由于这种血痹症比较少见 , 所以常规的医治对于治疗血痹并没有多大的效果 。所以很多患者在深受其害的同时 , 寻求一些治疗血痹的偏方 。
(5)加减:若肌肤甲错者 , 加红花10g、地鳖虫10g;皮肤溃疡者 , 加蒲公英10g;脾虚泄者加云苓15g、白术15g健脾止泻;寒邪重者 , 加干姜3g、小茴香6g以温经散寒;气机阻滞 , 加木香6g、陈皮l0g理气 。
(6)临证事宜:本证虽以阳气亏虚为主 , 相当于疾病的早期 , 阳虚则鼓动无力 , 易致气机阻滞 , 血行迟缓 , 而使脉络闭阻 , 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 故在温经同时可酌加调理气血之剂 。
偏方二.阳虚寒凝
(1)治法:温阳散寒 , 活血通络 。
(2)方剂:当归四逆汤加减 。
(3)组成:当归15g , 白芍15g , 桂枝10g , 细辛3g , 通草5g , 吴茱萸5g , 甘草5g 。
(4)备选方:①若女性患者手足厥寒 , 指尖有如白蜡 , 继则青紫 , 伴头晕目眩 , 形寒怕冷 , 月经后期 , 量少 , 色淡 , 舌淡苔白 , 脉沉细者 , 多见于新陈代谢低下或身体虚弱的女性 , 可予温经汤温经散寒 , 祛瘀养血 。当归9g , 吴茱萸9g , 白芍6g , 川芎6g , 人参6g , 桂枝6g , 丹皮10g , 甘草6g 。
②阳和汤加减 , 适用于肢端皮肤苍白 , 发凉 , 伴冷痛麻木 , 而无发热 , 口中不渴 , 舌淡苔白 , 脉沉细者 。
(5)加减 若寒重拘挛疼痛者 , 加川乌3g、蜈蚣10g以逐寒通络;手指疼痛者 , 加片姜黄10g、制乳没各10g以活血止痛;畏寒甚者 , 加附片3g、肉桂3g以温经通阳;疼痛明显者 , 加延胡索6g、地龙10g 。
(6)临证事宜 , 本型以阳虚为本 , 寒邪阻络为标 , 临证时应注意标本兼治 , 扶正而不忘祛邪 , 祛邪亦不可伤正;虽以阳虚为本 , 但不宜纯用辛热之品温阳祛寒 , 因此类证型多伴阴血之不足 , 故应以温经散寒为其大要 , 使阳气温通 , 去经络中寒邪;另外要中病即止 , 不宜过剂 。
偏方三.气滞血瘀
(1)治法:理气活血 , 化瘀通络 。
(2)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
(3)组成:桃仁12g , 红花9g , 当归9g , 川芎5g , 赤芍6g , 牛膝9g , 柴胡3g , 枳壳6g , 延胡索3g , 郁金6g 。
(4)备选方:身痛逐瘀汤 , 适用于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四肢痹痛 , 肢末端青紫 , 局部发凉 , 疼痛明显者 , 舌质紫黯 , 苔薄白 , 脉弦迟或涩 。
(5)加减:伴有气虚乏力 , 可加黄芪15g、党参15g补气通络;病在下肢 , 以足趾为患者 , 加牛膝15g、益母草10g引药下行;血瘀肢痛较甚者 , 加乳香l0g、没药10g、血竭6g、丹参10g以加强活血通络之力 。
(6)临证事宜:本型多因情绪波动或受寒而使得脉络瘀滞加重 , 从而使病情加重 , 在治疗时要注意有无诱因 , 若有诱因存在 , 应去除诱因而缓解病情;要注重理气药与祛瘀药适当配伍 , 气行则血行之故也;临证时酌加引经药 , 以使药效达于病所 , 若痛在上肢 , 多予桔梗、桑枝等引药上行 , 如痛在下肢 , 则加川牛膝、益母草等引药下行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