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短视频搭建起传播“桥”


【文化评析】
作者:吕帆(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
一个现象近日成为热点:某社交媒体平台“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账号视频播放量突破1亿次 , 其中播放量最高的单条视频 , 时长仅为22秒 。
随着新媒体业态的发展 , 纸媒转向“指媒”、世界变为“视界” , 用户的媒介使用时间越发碎片化 , 对外传播事业与互联网、短视频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 。 纵观近年来对外传播短视频的发展 , 在文化提炼、故事语态、技术革新、形式创新与自信表达等方面 , 均已涌现出代表性案例 。
“文化精髓胜过万语千言 。 ”推动中华文化既入乡随俗又入情入理 , 就不能停留在舞狮子、包饺子、写大字上 , 更要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供文明互鉴的成果 。 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 , 众多有关中华美食、古风服饰、自然风光的短视频颇具传播力 , 其中不乏身在中国的“洋网红”参与其中 。 北京冬奥会更是一次文化“共情力”的集中展示:开幕式直播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 , 一诗一画中尽显中式浪漫、人类情怀;比赛阶段 , 各国人民都能“一目了然”的调酒机器人、住宿设施、防疫物资、志愿者的笑脸、“一墩难求”的短视频被各国运动员自主发出 , 有效减轻了“文化折扣”现象 , 国际传播也因此展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具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髓 。
“一个故事好过一打道理 。 ”从毛泽东同志向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人讲述“延安故事” , 到当今在国际上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 讲好中国故事是对外传播的基本方法 。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当一天中国人》是一档文化碰撞职业体验类微纪录片 , 邀请外国友人来到不同城市当一天职业人士 。 视频里 , 委内瑞拉小伙跨越半个地球来到达祖小学支教、德国说唱歌手做起了快递员、澳大利亚小哥在都江堰成为一名护河工……各国来华人士通过母语表达融入中国发展的真切体验 , 向世界展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
“技术革新赋能传播效果 。 ”《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由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与复兴路上工作室联合制作 。 3分34秒的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播放量超l亿次 。 随后15秒精华版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 , 引发新一轮热潮 。 影响力是技术赋能的结果:主创团队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挖掘技术前移至创意策划环节 , 通过反向爬取海外搜索引擎中有关“中国”“减贫”等数据 , 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深挖数据间的关联 , 匹配出一批搜索量大、关注度高 , 并和扶贫事业高度关联的备选选题 , 将海量数据变为选题策划的坚实依据 。
“形式创新驱动语态变革 。 ”新华社短视频节目《迪迩秀》以“国社小姐姐”脱口秀的形式开展对美舆论斗争 。 其中 , 《中美抗疫对比》海内外平台观看量超过4亿次 , 互动评论量达2400万 。 视频以音乐剧形式梳理中美抗疫时间线 , 将中国团结一心、生命至上的抗疫行动与美国抗疫失败、劣迹丑行融入犀利的歌词 , 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理念的优势一目了然 。
“自信表达彰显国际话语权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日益提升 , 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的差距正在缩小 , 讲好中国故事 , 传播好中国声音 , 必要之时需要亮剑发声 。 2019年美国FOX商业频道主播翠西·里根宣扬“对华经济战”言论 , 中国国际电视台随即在推特账号推出短视频《中国不会接受不平等条约》 , 有理、有据、有节地驳斥了对方的不实言论 。 此视频全球观看量超3000万次 , 路透社、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