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长恨歌原文及翻译 长恨歌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三 )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之后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 。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 。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

初中文言文长恨歌原文及翻译 长恨歌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文章插图
《长恨歌》注释1、汉皇:指唐明皇 。
2、御宇:治理天下 。
3、姊妹句:杨贵妃受宠后,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
4、渔阳鼙鼓:指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叛乱 。
5、薄:临近、靠近 。
6、信:任凭 。
7、碧落:道家称天空为碧落 。
8、玉扃:门闩 。
9、迤逦开:一路敞开 。
10、阑干:纵横 。
《长恨歌》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 。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 。他鼓励白居易,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
 《长恨歌》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