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主旨 渔家傲秋思主旨句是哪一句

这首诗的主旨是:在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的同时 , 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 , 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 , 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 , 意境开阔苍凉 , 形象生动鲜明 。
羌(qiāng)管:即羌笛 , 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
不寐:睡不着 。寐:睡 。
《渔家傲·秋思》翻译眼看秋天到了 , 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 , 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此情此景 , 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 。黄昏时分 , 军中号角催吹 , 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 , 暮霭沉沉 , 山衔落日 , 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
饮一杯浊酒 , 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可是 , 眼下外患未平 , 功不成名不就 , 又怎能半途而废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 , 天气寒冷 , 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 。夜深了 , 我还不能安睡 , 为操持军计 , 我的须发都变白了 。戍边人思念亲人 , 也久久难以成眠 , 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
《渔家傲·秋思》赏析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 , 上片写景 , 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 , “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秋来” , 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 , 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词人是苏州人 , 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 , 远较北人敏感 , 故用一个“异”字概括 , 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雁是候鸟 , 每逢秋季 , 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 , 毫无留恋之意 , 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 , 寒风萧瑟 , 满目荒凉 。反过来说 , 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 , 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 , 显得笔力遒劲 。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 , 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 , 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 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 , 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
“长烟落日”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在“长烟落日”之后 , 紧缀以“孤城闭”三字 , 气象便不相同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 , 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 , 这是所闻 。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 ,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 , 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
宋朝从建立之后 , 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 , 对内加紧控制 , 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 , 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 , 武备松弛 。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 , 宋廷调兵遣将 , 扬声讨伐 , 而事起仓卒 , 将不知兵 , 兵不知战 , 以致每战辄败 。词人移知延州 , 到任后 , 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 , 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 , 始终居于守势 , 不敢轻易出击 , 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 就整个形势来说 , 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