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当#B站崩了#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二 )


服务器|当#B站崩了#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文章插图
封面图拍摄:范剑磊
互联网经济视角:事情不大,影响不小
B站是一家为中国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其用户以Z时代的年轻群体为主。2021年3月29日,哔哩哔哩正式在香港二次上市。
根据哔哩哔哩公司发布的2021年Q1财报显示,B站月均活跃用户达2.23亿,同比增长30%;其中移动端月均活跃用户达2.09亿,同比增长33%。月均付费用户数再创新高,达2050万,同比增长53%。同时,日活用户破6000万,同比增长18%;用户日均使用时长高达82分钟。
其对于用户时间的支配力和掌控力可见一斑。
传播学视角:互联网模因和同心圆效应
而它引发的大规模讨论,则是一种“互联网模因(meme)”现象。互联网模因是指某人或者某事一夕间在网络上被大量宣传转播,一举成为备受注目的现象。这种模因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为抢夺人脑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而竞争,它的自我复制则是通过模仿来完成的。
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扁平化,这种模因的复制、二次创作和传播的门槛都变得相当低,而年轻人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心态则让他们更愿意积极地参与热门话题,因此很容易在互联网上引爆话题。
在B站事件中,另一个传播心理学则是同心圆效应。在发微博调侃B站的用户中,或许并非所有都是每晚睡前都要看B站的重度用户,但更大圈层的人愿意参与这个话题,很大原因是由于B站的用户基数庞大,与不少年轻人的内容消费息息相关。即使人们不是它的核心用户,也多少算是个“路人”,对该话题都有话可说。
互联网的同心圆效应往往存在于论坛、游戏、贴吧等各个渠道。处于同心圆圆心的用户可以是某个板块的意见领袖、某个网站的核心用户或是某个游戏的资深付费玩家,这样的圆心用户往往会在话题产生之初迅速应对、产出内容,此后位于圆心更外层的普通用户、大众路人或是免费玩家等角色,便容易被圆心辐射出的信息所吸引,更愿意花时间和金钱投入到内容产出中。
B站这样一个以圈层文化流行起来的内容网站,天然具有同心圆效应。最早在B站出现故障时,就有不少用户调侃B站故障的原因与它的核心圈层或是一些用户有关,而那些睡前依赖刷B站视频的重度和中度用户的发声,也会进一步引起外圈相对低频用户的关注和转发。
社会文化视角:B站崩了,多大点事儿?这场互联网“盛会”让不少人因此发现,原来B站在年轻人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有用户说,“直到今天大家才知道,B站是一亿人便秘和失眠的刚需,后知后觉了。”
B站到底是否是一亿人的失眠刚需或许要打个问号,但在那一时刻,无数用户刷新网页但徒劳无功的场景,是极其富有象征意义的。
时代和技术在发展,都说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色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看上去,我们获得了更自由的活动和话语空间。但这可能只是一种幻觉,互联网把福柯笔下的“全景监狱”化为现实,无时无刻不监视着人类的一举一动;与此同时,它又具有福柯所说的“规训”功能,使我们被迫接受它的规则。
难道不是吗?形形色色的网络语言、稀奇古怪的网络表达,甚至我们的生活作息,都已经互联网化了。深夜,还有许多人盼望着网站尽快恢复正常,这在电视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单一网站的“崩溃”,竟让无数人睡不着觉,同样是个有意思的事。多年前,某个网站出问题,我们到另一个地方“冲浪”便是。可如今,互联网正在集聚化、社区化,把越来越多的用户吸引到同一个地方。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