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一带一路”八周年 人文交流助力“民心相通”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周年 。 八年来 , 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不断拓展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 为共建“一带一路”夯实民意基础 , 筑牢社会根基 , 各国人民心灵距离日益拉近 。
近年来 ,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艺术交流合作取得了亮眼成果 。 中国与希腊、捷克、爱沙尼亚等中东欧国家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 , 其中 , 中国与捷克合拍的电影《熊猫与小鼹鼠》深受两国孩子喜爱 。
中国近现代动漫作品也深受中东欧国家民众的青睐 。 2019年 , 一场中国动漫作品展曾在希腊掀起“中国动漫热潮” 。
“能够有机会欣赏中国的现代艺术作品真的是太棒了!这些中国作品属于传统的水墨画 , 有着典型的中国特色 , 但同时它们又非常现代 。 我认为这是非常美丽的艺术 , 对西方人来说也很容易理解 。 ”
在刚刚闭幕的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 ,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人文、教育等元素频繁出现 。 比如 , 由53所中外职业院校组成的“丝路工匠”职业院校国际合作联盟和“丝路学堂”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 , 亮相服贸会的教育服务专题展 , 通过多媒体展示、非遗互动体验、中外学生专业技能及才艺展示等多种形式 , 展现“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成果 。 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薛凤彩介绍:
【人文|“一带一路”八周年 人文交流助力“民心相通”】“对于职业教育来讲 , 技能是无国界的 , 通过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 , 各国学子在进行技能切磋的同时 , 也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 。 ”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见证物的重要收藏机构 , 正在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阵地 。 今年5月 , 国际博协藏品保护委员会第十九届大会在中国举办 。 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 但依然有1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藏品保护专家进行了交流 。 中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说:
“在交流的过程中 , 很多国外专家也惊叹中国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绩 。 而且 , 多元与包容在博物馆得到淋漓尽致的阐释 , 在国际交往中 , 可以说中国的声音得到充分表达 。 ”
近年来 , 我国开展了中外合作考古项目40余项 , 其中包括与“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开展的联合考古工作 。
位于东非的肯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 2019年 , 中国和肯尼亚多家文博机构组成旧石器联合考古队 , 在肯尼亚博高利亚湖遗址开始考古发掘 。 初步考古调查发现 , 东非大裂谷博高利亚湖周边分布着非常丰富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 , 对探索现代人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中肯博高利亚湖遗址联合发掘项目参与者赵清坡表示:
“我们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开展的旧石器调查发掘项目既响应了‘一带一路’倡议 , 同时也是为了在肯尼亚寻找更多与现代人起源有关的证据 。 ”
文化的传承在于保护 , 保护好文化遗产 , 不仅能为后世留下丰厚的财富 , 还能成为可惠及大众的、触手可及的历史课堂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欧敏行女士曾高度肯定中国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作出的积极贡献 。
“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 , 让他们可以更好的保护并发展自己的文化遗产 , 其中包括对于柬埔寨吴哥世界遗产以及对于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的保护 。 中国也对很多非洲国家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援助 , 其中包括帮他们建立一些项目 , 这样的项目包含很多领域 , 像文化、教育、信息技术等等 。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 , 中国再一次展现出其坚定承诺 , 要矢志不移的推动文明对话以及文化多元性 。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