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通识既要深度 专业发展和专业素养的区别( 二 )


通识教育本科教育改革的探索方向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原来过细过窄的‘专业教育’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高校的重视 。”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院长王晓骊指出 ,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最主要的优势表现在于比较完备的顶层设计和制度配套 。”
据了解,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采用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本科教育模式,把通识教育作为学生大类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没有实行大类培养的高校 , 也将通识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设置相应的通识学分,开设足量的通识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修读要求;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则依托实体制书院,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通识教育,也颇具特色和成效 。

专业与通识既要深度 专业发展和专业素养的区别

文章插图
高校学子 。光明图片
“我的语言技能是在西班牙语的专业课上学到的,但让我灵魂震颤的时刻大多发生在通识课上 。”回顾两年的大学时光,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大二学生陈佳分享道,“我在通识课上学习到了平权、社会权力等新的思想,而这对了解我的‘语言对象国’——西班牙的社会现状、深入学习西班牙语起了很大帮助 。这样的平衡是一种良性的互补 。”
通识教育当然不是灵丹妙药 。在就业压力之下,有些家长和学生担心通识教育是否会挤占专业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也有一些就业单位对通识人才的知晓度和认可度不高 。据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政治经济哲学专业的老师透露,“我们的学生在保研、出国时很受欢迎,但一些同学也吐槽,就业的时候不如经济学院的学生受欢迎 。”
王晓骊认为 , 从目前来看 , 在通识教育的具体实施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共性难题:一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为割裂开来 。相关部门或学院面向全校无差别地开设一系列通识选修课,而不关心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资源需求上的差别;专业学院只抓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不重视通识教育的质量和成效,甚至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中将通识教育排除在外 。二是对通识教育的简单化理解,把通识教育完全等同于通识课程 , 忽视通识教育注重能力、素质和智慧提升的本质 。三是对通识教育的成效期待过于急切 。通识教育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超越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识教育要总结、凝练和凸显成效,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检验,这决定了想从短期数据上让通识教育自证其成效是难以实现的 。
通专问题不应非此即彼、厚此薄彼
专业教育一无是处了吗?当然不是 。
“本科阶段的专业教育能够为长期走好专业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陆一认为 , “这个基础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专业动机和职业伦理 。”
“很多人认为专业教育不好,通识教育才是正道良方,甚至认为只有搞通识教育才是大学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助理游蠡博士指出了当下的一种误读,并认为这种误读可能会阻碍大学人才培养改革,因为“培养人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都具有其深厚的教育传统与重要的社会价值,我们的改革绝不应非此即彼、厚此薄彼 。”
专业与通识既要深度 专业发展和专业素养的区别

文章插图
高校学子 。光明图片
多位专家学者在采访中指出,想要真正有效地实现两种教育的平衡与融合 , 既需要处理好“专”与“通”的关系,也需要认清教育传统、尊重院校差异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