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节气


冬天的节气

文章插图
冬天的节气11月7日 , 立冬,天气预报提示湖北会持续升温 。民谚“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二十四节气的季节划分中,立冬是冬季的开始,但在南方地区,立冬到小雪节气间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 。
与现行的气温划分季节不同,节气划分季节是通过观察天体运行 , 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大蛤) 。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立冬后,野鸡之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 , 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11月4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黄超芬介绍说,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 即使农耕时代已经过去,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因子已经渗入到现代生活中 , 比如我们运用的成语 。
观象授时,黄超芬举例道,这个词可以说明二十四节气制定的原由 。“中国自古有天时与人时的区分,天时主要指自然节律变化,人时指人文的时序活动 。《尚书·尧典》里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黄超芬说,为了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古人“观象授时” , 他们所观的“象”,首要的就是天象,即日月星辰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人先祖祝融为帝喾高辛火正(官名),通过观察大火星的位置,预测农时,守燎祭天,放火烧荒 。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观象得出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
“斗转星移,我们现在主要用来形容时间流逝,这个词反映了二十四节气最初的制定依据:北斗七星循环旋转 , 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 。”黄超芬介绍 , 《夏小正》是先秦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保存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知识 , 书中可以看到北斗观象授时系统,例如“正月初昏 , 斗柄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
四时八节这个成语,现在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黄超芬说,“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 , 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二十四节气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人们最先认识的是春秋二分,然后分出四时,有了两分:春分、秋分 , 两至:夏至、冬至 。在《尚书·尧典》中有明确的记载,分别称为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并与 “四仲”: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相联系,明确了春、夏、秋、冬四时 。进而又分出了八节,到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的称谓都已经出现 。”
诸多古代文献中都记录了每到重要节时 , 都要举行相应的仪式和庆典活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立冬日,天子要迎冬于北郊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短歌行赠四兄》诗中写道:“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可见民间对于四时八节的重视 。黄超芬介绍,根据相关研究 , 节日系统和历法系统密不可分,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观象授时阶段,那时农时周期和庆典周期是融为一体的 。后来 , 中国传统历法制度(即农历)采取了阴阳合历,以阳历(以太阳为参照系)纪农时,以阴历(以月亮为参照系)纪年月 , 导致了节日和节气的分离 。虽则如此,节气与节日仍然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二十四节气之清明,作为一个独立的节日,现今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