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曾经( 二 )


二、词语释义:
1、曾曲
暂无释义 。
2、曾折
屈曲貌 。
3、曾茧
手掌或脚掌上磨起的多层硬皮 。俗称“老茧” 。曾,通“层” 。
4、曾挠
曲屈貌 。
5、曾波
层迭的水波 。
曾可以组成什么字?加偏旁后仍同音的字:增、缯、鄫、橧、憎、鱛、磳、橧、嶒、驓、层等 。加土是增:增zēng〈动〉(形声 。从土,曾声 。字本作“曾” 。本义:增多 。词组:增白剂,增补 , 增产等 。加糸是缯:缯zēng〈名〉形声 。从糸(mì),曾声 。本义: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 。词组:缯帛,画缯,缯缴 , 缯彩等 。加竖心是憎:憎zēng〈动〉形声 。从心,曾声 。本义:憎恨厌恶 。词组:憎人(可憎恶的人);憎妒(憎恨妒忌);憎命(憎恶命运);憎毒(憎恨痛恨);憎恨(厌恶怨恨);憎毁(憎恶诋毁);憎爱(憎恨与喜爱);憎怜(憎爱);憎丑(憎恶 。憎恨厌恶);憎愤(犹愤恨)等 。
姓氏曾的来源?曾姓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汉族姓氏的显著特征,即所有汉族曾姓只有一个来源,而少数民族中曾姓也极为罕见,因而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
据《史记》记载大禹的后裔、夏朝贤君少康封小儿子希烈到剌地,希烈在那儿建立鄫国 。春秋时期,鄫国为莒国所灭,鄫太子巫逃往鲁国 。为表示不忘先祖,太子巫将“鄫”字去掉耳旁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曾姓的始祖 。曾姓在汉代之前一直未出山东,西汉时才开始向四周迁移 。明末以后,曾姓又开始向台湾及海外迁移 。曾姓族人如今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
曾姓的来源
据统计 , 按人口多少,曾姓为中国第38大姓 , 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
曾姓的起源
天下只有一个曾 , 从来没有第二个曾 。现在曾姓的中国人 , 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 。少康的小儿子曲烈 , 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 , 曾)的地方,建立鄫国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 , 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 。惟独鄫人却留居中原 。
周武王灭商后 , 封鄫为子爵 , 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 。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 。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 。襄公四年(前569年) , 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 , 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
此前 , 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 , 生公子巫 。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 。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 。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 , 结果吃了败仗 。次年 , 鄫人又在戚(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 。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
鄫国灭亡之后 , 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