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根据哪部小说的 心居小说简介( 二 )


然而,事与愿违 。女性对于个人奋斗的野心间接造成家庭悲剧 。这是小说的隐喻 。在顾磊死后,冯晓琴失去了男性作为桥梁,开始与社会短兵相接 。看起来,她聪明又能干,不仅开发了养老院作为创业内容,还推动展翔一步步创业,进而成为养老院的老板 。但是,请注意,冯晓琴的个人发展道路依然建立在与男性的关系基础之上 。没有展翔注资,没有展翔将养老院半送半卖地转让给她,纵使她有再大的神通,恐怕也很难实现个人奋斗 。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对于城市的常驻者而言,房子则意味着一个人活生生的历史 。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出身、家境与阶层,只要进入到一个人的房子中,就能获得所有的答案 。小说一开始就介绍了顾士宏所在的小区状况 。“20年前造的半老小区,上海第一批商品房,放在当年是挺刮的,但眼下豪宅一茬接一茬,两室一厅都要150平方米了 。”宛如时下中介的口气,这般程式化的介绍却让人略略窥见了顾家的情景 。不消说,在20年前,顾家应该是殷实的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这份殷实逐渐被“新贵”超越了 。
但无论如何,像顾家这样的中产家庭,是这座城市可靠的心子,也是张爱玲以降的写作者格外青睐的部分 。滕肖澜曾经用知情人的口吻这般描述她所理解的上海,“如果上海是座不夜城,是个发光体,那么,生活在上海的人们,其实是在光芒中间的,是灯下黑 。我们被光芒包裹着 。”顾家,大约就属于随着这个城市的变化而不变的那一类人家吧 。写他们的生活,就意味着写了“金字塔中间的那一群”,作家的价值观念由此也可见一二 。
当然,上海外的读者更好奇的是在世事变迁中改变了阶层的位置,但依然凭借数代以来良好的教养挺直了脊梁的那一小部分人 。滕肖澜也带领读者进入他们的房间 。在顾士宏的记忆中,“施家的老宅被分割成十几户人家,施源一家住在前客堂,阳光最充足,面积也大 。”那时候的施家,虽然已经从云端跌落,但尚有几分老式人家的自矜在 。经过了这几十年财富来来去去的冲刷,那份“老钱”的优越感已然荡然无存 。“施源家是老式里弄房子 。晒台上搭房子,前后楼再搭三层阁 。他家住底楼亭子间 。
正对着前客堂,再下去是灶披间(厨房)、晒台 。改造过,但还是煤卫共用 。房间统共不过三十多平方米,隔成两块 。他住里面,父母在外面 。地方虽小,竟是不乱 。物品倒也摆放整齐 。空间再逼仄,一只书架也是要的 。全套大英百科全书便占了一半地方 。早年的钢琴也还在,拿布罩了,上面摆个鱼缸,养一些热带鱼 。旁边一樽水晶花瓶,插几束淡紫色康乃馨 。居然还有块角落腾出来,放一架踏步机 。”从这番巨细无遗的描写中,读者当可领略,施家仍然是清洁自持的人家,但无论如何,掩饰不住清寒的本相 。历史徘徊于冷冰冰的砖石之间,于成败得失论英雄 。这与滕肖澜不乏温情的讲述,构成了反讽 。
在《心居》中,不仅大大小小的主要人物陷入了对房子有或无、大或小的魔怔中,就连“跑龙套者”——没有自己的名字,不过是在别人口舌间以“我有一个同事”“我有一个朋友”出现的人,都无不被房子所左右 。
这统统构成了现代都市人的共同焦虑 。因为,这十几年的经济生活的变迁深刻说明了,房子还是一个城市冒险之地 。小说中时时以嘲弄语气谈论的展翔,其实就是新上海的冒险家 。没有文凭,没有出身,也没有经过社会历练的他,单凭无人可及的魄力,就搭上了房价的快通车,坐拥十几套房产,迅速累积了巨大的财富 。但是,即使是房子的“受益者”,也未见得获得了更好的生活 。在小说中,展翔除了追求顾清俞以外,整日无所事事,并无其他追求,也未能在精神上展现出更为卓越的品质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