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作者,围城的作者是谁( 二 )


一般来说,一个作者笔下的人物和故事,肯定少不了他的想象和创作,但更多的灵感来源或许是作者本人的经验和切身经历 。
1941年,钱钟书来到了上海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同年珍珠港事件爆发,钱钟书因此被困于上海 。
正是由于他困顿于上海沦陷区时期的情绪和经历,对《围城》的主旨和书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但这并不代表《围城》中的人物经历就完全等同于钱钟书的个人经历 。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 。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 。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钟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 , 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婚姻)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 , 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 。就是条微生虫 , 也沾沾自喜 , 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 。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
《围城》创作写于1944~1946年,诚如夏志清先生所说,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部小说,首先《围城》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 揭示一个存在困境,故事又发生在动荡的抗战年代,小说里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迁流,真切地反映出那个战争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有一种实实的在场感 。其次《围城》最为人称道的是精彩生动的描写,一个个妙喻把作者的想像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 。《围城》还包含深刻的文化寓意,作者本身就是渊博的大学者,他把一些文化批判巧妙地寄寓在小说中,彰显精湛的艺术造诣 。总之 , 《围城》是部浅的人读来有趣、深的人读来有味的伟大的小说 。
《围城》内容介绍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 。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 。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 。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 , 不理学业 。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 。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 。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
到达上海后 , 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 。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 。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 。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 。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 。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 , 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 。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 。在赵辛楣的帮助下 , 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