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长跑!首款国产长效抗精神分裂创新药在美获批,患者苦恼找不到满意的药( 二 )


事实上 , 在成功出海之前,2021年1月,注射用利培酮缓释微球已经以2类新药的形式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急性、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 。
2022年半年报显示,中枢神经系统产品并非绿叶制药最主要的营收产品 。2022年上半年,这一业务的营收为6.52亿元,受销量下降影响,营收同比上一年下滑6.1% 。
有患者2年换药数次 , 中枢神经类药物如何安全、有效?

点石资本2022年《大风起兮云飞扬——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发风口将至》报告显示,国内中枢神经系统患病人数超500万,但像精神分裂症、成瘾症、抑郁症、AD(阿尔兹海默症)几项疾病治疗方式的有效性不足50% 。因此,拥有一款有效的、安全的中枢神经类药物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2019年,全球有大约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 。而在新冠暴发的2020年,全球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暴增了约25% 。
尽管需求庞大,但受发病机理的复杂性以及临床试验的困难性影响,实际上诸多药物对患者的作用并不明显,患者往往面临着找不到合适的药物的困境,需要不断地试错 。
“两年来,我坚持服用抗抑郁症的药物,但在这一过程 , 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大概每隔3个月左右就需要换药 。”安琪(化名)告诉时代财经 。
在服药之后,药物的正向和负向作用几乎同时在安琪身上出现 。像艾司西酞普兰这类型的抗抑郁药物,安琪在服用之后,其血药浓度检测显示指数偏低,这意味着 , 这类抗抑郁药物对她并不能起到预想的治疗效果;而像劳拉西泮这类 , 反应又特别剧烈,安琪吃了半片就会陷入昏睡状态;至于其他的药物,要么使她发胖,要么让她食欲不振,最终导致低血糖晕倒 。
目前,市面上抗抑郁的主流药物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 。该种类药物主要围绕单胺能系统开发,单胺能系统药物虽然安全性较高,但有诸如恶心、腹泻、失眠等副作用 。
对药企而言,药物从研发至上市是一段历程;但于患者而言,药物的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疾病的终结 。
“药还是要吃的,只不过需要换着来,毕竟还是感觉吃药的效果比硬抗强得多,也不知道是安慰剂的效果还是真的有效 。”安琪对时代财经说,医生告诉她 , 这个药物不行就换其他的,“慢慢调整着来”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