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晚年有什么矛盾 李白和杜甫的晚年( 三 )


李白和杜甫晚年有什么矛盾 李白和杜甫的晚年

文章插图
我认为,真正使杜甫对李白心怀不满的是两件大事 。一是李白恃才傲物 , 被逐出长安;二是不辨忠伪,依从永王而最终获罪 。而这两件事关乎着是否对皇帝、朝廷的忠诚 。我们知道,杜甫被称为“千古诗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的忠君,因为忠君,才去爱民,才去关心民瘼,才去关心天下兴衰 。他的代表作无不由此可以做出准确的解释 。故清人叶燮在《原诗》中说:“千古诗人推杜甫 。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 。”故其诗被誉为“政治诗”、“诗史”,是当之无愧的 。他确立的政治理想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忧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成卒”,他不能改变的是自己的忠君个性,“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而且,杜甫诗歌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获得崇高的艺术地位是和他的政治思想密不可分的 。而封建时代忠君和爱国常常是统一起来的 。他的忠君爱国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人们也称杜甫为爱国诗人、人民诗人 。[2](P89)在这一方面,李白和杜甫是有很大的区别 。身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李白,更多的追求任情适情,放浪恣肆,逸游山水的生存方式 。所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道如青天 , 我独不得出”、“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就是写照 。故他被诏入长安,纵然抱有实现“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伟理想,可并未使自己桀骜不驯的个性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所谓“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是写照 。进而交恶于玄宗幸臣张?,宠妃杨玉环,侮慢炙手可热的宦官高力士 。最后终于被皇帝疏远,赐金还山 。李白把政治活动中受到挫折、愤懑、郁闷、不平皆倾泻于诗,《行路难》三首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对于李白早年的这次政治磨难,杜甫是深表同情的,但同情中带有惋惜,或者也有一些对李白的不满 。上引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乞归优诏许”、“莫怪恩波隔”两句就蕴含有这样的意思,规劝李白不要怪怨朝廷和皇帝 。在杜甫看来,玄宗是“尧舜君” , 他自己是“不忍便永诀”的 。
李白和杜甫晚年有什么矛盾 李白和杜甫的晚年

文章插图
况且能像李白那样一夜之间由一介布衣青云直上,做了皇帝的文学侍臣,是杜甫梦寐以求的事 。他早年困居长安,接连给皇帝上赋求仕,未得知遇 。安史乱中,南北奔波 , 追随行在,最后是“衣袖露两肘,麻鞋见天子”,才做了个小小左拾遗 。李白殊遇恩宠,却不当一回事,杜甫自然是又羡慕,又嫉妒了,对李白突然失宠,他也自然希望李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怨诽朝廷 。同时,杜甫对李白是有所规劝的 。写于天宝四载(745年)的《赠李白》就这样质问:“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显然希望李白能有所收敛狂放痛饮的个性 。写于蜀地的《不见》(原注:近无李白消息)中有:“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可能呼唤李白回到蜀中,两人共修旧谊 , “重与细论文” 。呆在一起,以便更好地互相照顾 , 也是更能便利地对这位兄长加以劝导 。当他得知李白遭遇流放夜郎,就希望他途经屈原故乡时 ,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大概希望屈原的忠魂能对李白有所感化 。这大概就是杜甫对李白恃才傲扬而失宠有所不满却没有说出的心思吧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