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核酸检测终止后,大批检测机构将陷入财务危机


常态化核酸检测终止后,大批检测机构将陷入财务危机

文章插图

常态化核酸检测终止后,大批检测机构将陷入财务危机

文章插图
_原题为:常态化核酸检测终止后,大批检测机构将陷入财务危机 )
在广州市的常态核酸检测点撤除的那天,一位环卫阿姨依然习惯的骑着自行车前、来到自己熟悉的核酸点,等待她的是很多和她一样茫然的人,以及工作人员的高喊:“以后都不用再核酸了 。”
三年间 , 核酸检测点逐渐多得比公厕还随处可见 。做核酸变成“续命”一样的需求 , 在这背后,核酸检测业务的上市公司们纷纷披露超几十亿的营收,多家企业成功IPO 。
常态化核酸检测终止后,大批检测机构将陷入财务危机

文章插图
网络图片
但当一切忽然结束,在外界以为的暴利背后 , 整个核酸检测行业似乎只留下了“一地鸡毛” 。一位投行人士对界面新闻采访人员介绍,虽然社会上的共识是认为这三年核酸检测概念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但业内却有一个相反的共识 。实际上,核酸检测企业的业绩问题特别是高额的应收账款问题,将在2023年集中爆发 。
冷门行业的爆发
新冠核酸检测需求的诞生在一夜之间 。它最初的设想很简单——找出每一个病毒 。
在2020年之初 , 想做上核酸检测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一个人只有出现发热等症状,去发热门诊就诊才能进行核酸检测 。由于供应量不足,核酸检测一度成为武汉疫情防控最初的“难题” 。
但到了2021年夏天,核酸检测已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 。从大规模检测到常态化全员检测,再到“15分钟核酸圈” 。但人们对于这种渗透感是模糊的,它突然的出现在生活中,并理所应当地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
根据全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信息平台数据,截至2022年5月11日,全国共有1.3万家医疗卫生机构、15.3万名技术人员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总检测能力每日近5700万管 。
核酸检测归属于体外诊断(IVD)行业 。IVD从技术路线上主要可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 。核酸检测属于其中的分子诊断技术 。实际上在疫情前 , 分子诊断是个复杂且没什么存在感的技术 。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业内基本上认为分子诊断是一个成本过高且难以推广的技术 , 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不能盈利的状态,也不知道它的前景在哪里 。”一位一级市场投资公司人士向界面新闻采访人员表示 。
但在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后 , 分子诊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发展机遇 。在不断增加的“应检尽检”需求下,整个产业上下游市场大幅增长 。
常态化核酸检测终止后,大批检测机构将陷入财务危机

文章插图
资料图
核酸检测产业链上游主要为抗原、抗体、酶与辅酶、高分子塑胶耗材厂商及诊断仪器等生产厂商;中游为样本采集与保存试剂厂商、核酸提取试剂厂商及试剂生产商;下游为医院终端、第三方检测机构、第三方实验室等 。其中,上游试剂原材料和检测设备仍是罗氏、西门子、雅培、Illumina等海外巨头主导,国产阵营仅有诺维赞、菲鹏生物、华大智造等为数不多的企业 。国内的核酸检测企业主要还是集中于中游试剂生产以及下游的检测环节 。
根据A股上市公司2022年三季度财报 。67家核酸检测概公司共实现营收2516亿元,净利润728亿元 。
其中 , 迪安诊断与金域医学代表了线下采样检测机构第三方实验室的现状 。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迪安诊断分别实现营收84.53亿元、106.49亿元、130.82亿元与156.29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47亿元、8.03亿元、11.63亿元与24.28亿元 。同期 , 金域医学分别实现营收52.69亿元、82.44亿元、119.43亿元与122.08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02亿元、15.10亿元、22.20亿元与24.48亿元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