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了的工地


“阳”了的工地

文章插图

“阳”了的工地

文章插图

“阳”了的工地

文章插图


2022年12月26日,浙江金华一些工地上 , 施工人员戴着口罩进行施工作业,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风险 。
河北人刘建国已年近六十,常年与老乡们去各种工地找活 。12月中旬,他发现进工地不再需要查看核酸、疫苗接种证明,也不要求戴口罩了 。
刘建国还没有“阳”过 。比起感染风险,他更关心的是去哪支施工队挣钱多 。
疫情中,更希望去工作的,还有正在浙江打工的湖北籍农民工王强 。他对采访人员说,自己在做几百人同时作业的大项目,和十来个老乡一起租住在工地附近的农村平房,如果有工友生?。?“下班可以照顾一下,上班就没办法了 。”
建筑工人往往与工友合?。?共用卫生间、盥洗设施,甚至一些厨具,很容易交叉感染 。但正值春节前的赶工结算期 , 有的工人即使阳了,也不愿停工休息 。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社会法研究所所长李凌云提醒 , 一些工地上的工作是日结的,工人“手停口停” , 也担心自己的工作被其他人抢走 。他建议,各级工会酌情出台一些指导意见 。
12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最新通知要求,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根据《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接下去将“强化重点机构防控”,其中包括:“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大型企业等人员聚集的重点机构,应做好人员健康监测,发生疫情后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措施 , 延缓疫情发展速度” 。
流动在工地上
由于工人数量大、居住集中等原因,工地防疫一度是各地面对的难题 。此前 , 不同地区都要求进工地的建筑工人或一天一检,或两天一检,比一般社会面更严格 。
工地上中老年人多 。在某东部省会工作的基层干部周楠曾负责协调、监督一些工地与医院对接做核酸 。她注意到,工地上有一些“50后”的农民工,他们没有智能手机,做核酸时无法扫码,只能出示身份证 。
她说,这些工人往往是外地人 , 人生地不熟,又很有挣钱的愿望 。周楠记得,有一段时间 , 工地封闭管理 , 两个中老年人的健康码突然变黄 , 后来搞明白是他们凌晨偷跑出去,到别处去打零工,结果目的地出现了病例——工人自己说不清自己具体去了哪儿,令周楠哭笑不得 。
工地上还有不少的流动人口 。在较大的建筑工地上,一般有一个项目的总承包商,再雇佣多支不同的施工队,其中有一些临时工,甚至有些与工程并不直接相关的人 。“就像一个小社会 。”周楠去更新工地上的人员情况,会发现厨娘带着自己正放假的孩子 。
据她了解,一些工地负责人对工人的情况不甚了了,或者想糊弄了事 。例如 , 有一回,她接到任务 , 统计工地上六十岁以上的人员 , 有工地负责人回复 , 没有 。“胡说 。”周楠反驳,“你门口的保安就超过六十岁 。”这是她监督核酸时了解到的 。
后来,她又追加统计工人们打疫苗的情况 。说是一天到位,但没一个工地能及时完成 。
在同一省份长期承包钢筋加工、绑扎等工作的施工队老板吴征对采访人员解释,一般接到一个活儿,由他手下的“班长”在老乡之间招募工人,钢筋工人要不是“知根知底的人” , 要不是老工人介绍进来的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