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古人饮茶有《茶经》
中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陆羽的《茶经》 。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闻轶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及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饮茶起源于生吃茶树的鲜叶,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做斗争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植物的叶子放在口中咀嚼尝试 。有时遇到一些毒草,吃后发生中毒现象,茶树鲜叶的滋味虽然苦涩,但吃后能使人精神兴奋,并有解毒作用 。
由于到山野去采摘生茶树的叶子,交通不便,下雨时更困难,而且茶树生长还有季节性,采下的鲜叶又不耐贮藏 。因此,人们就在晴天把鲜叶放在阳光下晒干 , 以便随时取用 。这是最原始的茶叶加工方法,现在称为“生片” 。但干叶吃时很难下咽,后来便从食用发展为饮用 。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 , 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 。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的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也是重要的因素 。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 。《晏子春秋》这本记载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宰相晏婴生平事迹的史书,有一段以茶作餐菜的记载:“婴相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说晏婴身为国相,吃糙米饭,几样荤菜之外就是用茶叶做的“茗菜”而已 。三国时,魏国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 , 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的《广雅》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 , 成以米膏出之 。”说人们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饮用时,碾末冲泡 , 加佐料调和作羹饮 。两晋时文人愈来愈多地加入饮茶的行列 , 不仅出现了《登成都楼》、《出歌》等吟及茶事的诗歌,而且出现了杜育《荈赋》“器泽陶筒,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等描写,明显可见文人“以茶待客”的礼俗,而且对烹茶用器已颇为讲究 。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 , 成立了贡茶院,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载:“晴,采之 。蒸之 , 捣之 , 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晴天将茶采摘下来,然后放到甑釜中蒸一下,再将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将茶末拍制成团饼,最后将一个个茶饼穿起来,焙干 , 封存 。经过这样的加工,茶去掉了生腥的草味 , 变得鲜美甘醇了 。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出现研膏茶、蜡面茶,以后又在团饼茶表面增加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凤饼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 , 炒青茶逐渐增多 。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已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在制茶的过程中 , 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人们探索出了一些规律 , 从而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 , 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乌龙茶) 。
相关经验推荐
- 明日方舟OF-6怎么刷信赖 明日方舟火蓝复刻OF-6双人信赖打法
- 明日方舟美味的蜜饼怎么获得 明日方舟美味的蜜饼获取方法
- 金针菇饺子馅怎么做好吃
- 明日方舟安哲拉基建技能怎么样 明日方舟安哲拉基建后勤技能解读
- 金针菇饺子馅怎么做好吃法
- 逃离塔科夫aacpc弹挂怎么解锁 逃离塔科夫aacpc解锁方法
- 金针菇饺子馅怎么做好吃吗
- 发霉的红茶怎么处理
- 富硒绿茶怎么发广告
- 观赏蟹怎么养 观赏蟹怎么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