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烘培大红袍( 四 )


1.做青因素(发酵程度)“三红七绿”,绿叶红镶边是武夷岩茶标准特征之一,也是决定品质高低的基础,所以做青品质高低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础 , 烘焙又是影响及品质及风格的手段 。如果把不同制作技艺的茶叶也用同一烘焙方法进行烘焙,能焙出武夷岩茶品质的风格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使用炭焙也不可能 。
2.温度因素:温度高低能改变酶及叶内内含物的变化程度 。武夷岩茶制作 , 不论是过去现在,传统炭焙与机焙,不论毛火还是足火,不论明火还是暗火,所应用的温度都比较高 , 所以能影响茶叶香气高低、滋味浓淡、香型转换,叶色转变,武夷岩茶的焦糖香的形成,温度起了大作用,但岩茶烘焙的上下限温度应是多少为宜,目前尚无法具体量化 。
3.木炭因素:武夷岩茶过去和现在都有用木炭烘焙 , 而且是选用硬木炭,现在有用荔枝、龙眼果树炭,还有利用竹炭(机制) , 所以品饮者认为岩茶炭焙有炭香,为此很受欢迎 。其原因除了有些怀古心情,或认为炭焙比较精工细制 , 比较传统,为什么?这与这些木炭燃烧时,树木中含有某些稀有的能发挥的微量物质影响到茶叶品质风格 。是否有关?这与正山小种红茶在制作过程使用生松木柴烘焙,使茶叶有松香味,桂圆汤味是有关联的,从理论上推理可有些相似,但真正审评时确无法完全体现出 , 全靠品饮者的嗅觉敏感性 。
4.时间因素:岩茶足火原则是文火慢焙,慢焙则意味着时间较长,在同一温度下 , 时间长短确能使岩茶品质变化产生效果,它与温度相辅相成,可促使叶色、香气、汤色、滋味浓淡产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岩茶品质风格或有提高作用,武夷岩茶目前烘焙(足火)时间多在4-8小时之间,个别的也有超过20小时以上,则成为另类茶(色泽炭黑,冲泡后,茶叶底张不开),根本不是传统的武夷岩茶风格 。
5.产地因素:在众多相似的情况下,一般而言,不同产地原料茶叶决定了品质的高低,许多事实证明 , 不同产地的茶叶不可能通过统一方法烘焙就能得到同一结果,即使用炭火焙也不可能,它只能根据不同产地原料实际情况,使用不同温度时间是灵活掌握烘焙,达到各自最佳的效果 。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其中烘焙技艺确有独列之处 。在实践中,既传承又创新,灵活掌握,为岩茶发展保持活力 。
陈德华,原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所长、福建省武夷山北斗茶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
###其它资料参考###第一步“摘叶贵晴 , 候其发香”,所谓“摘叶贵晴”,即为了“摘叶晾干”,王草堂记载武夷岩茶的制法第一步,也是将茶叶架于风日中晾干 。“候其发香”即将茶叶揉捻后堆积在一起 , 在酶的作用下 , 茶叶开始发酵 , 透出香味 。这是发酵茶制作的关键技术 。王草堂《茶说》:“茶采而摊,摊而墉,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 。”第二步,“热锅捣青,使人旁扇 。”我疑热锅捣青即为炒青,由于一边炒 , 一边用手加以揉捻,所以被方以智说成是“捣青” 。至于扇风,是为了加快炒制中的茶叶散热,这是炒制高级茶叶常用的方法 。第三步,“倾出,烦接再焙,至三而燥” , 前面说过,乌龙茶制作特点是炒焙结合,先炒后焙,为保证质量,制作高级岩茶 , 常反复多次烘焙,方以智的描述正反映了这个特点 。方以智《物理小识》发表于康熙三年,这说明在顺治、康熙之交,武夷山有可能出现了较成熟的发酵茶制作方法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