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所有作品里最好的一部,是它吧?( 四 )


在地球的场景里,为了制造出某种六、七零年代科幻作品的摄影效果,团队向当代最重要的两位视觉艺术家迪金斯和牧伦(《星际大战》《终结者》《侏罗纪公园》的视觉效果设计)请益,想要制造出七十厘米宽银幕的效果:镜头所带来的扭曲、反光、还有焦距变换(这一效果在超市的一景特别突出) 。

皮克斯所有作品里最好的一部,是它吧?

文章插图


古生物学家乐华古尔翰(Andre Leroi-Gourhan)曾经在《手势与言词》(Gesture and Speech)探讨了组成人类本质的必要特质——直立的站姿、双脚行走、有着拇指让人可以抓握等等 。因此,瓦力之所以有着「人性」,首先来自于他的外表 。
这些零件就像是我们脸上或是手上的肌肉一样,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操作,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光谱 。电影理论史上,人们最常聚焦的也就是脸与手 。正是因为这些表情与手势总有着幽微的差异 。脸孔的理论家有巴拉兹(Bela Balazs)和奥蒙(Jacques Aumont),手势的理论家则包括了德勒兹(Gilles Deleuze)、阿冈本(Giorgio Agamben)和近来的触觉理论家如马克思(Laura U. Marks) 。
皮克斯所有作品里最好的一部,是它吧?

文章插图


除了瓦力的外表外,声音也是另一个指标 。制作团队以《星际大战》里的R2D2作为原型 , 尝试声调高低如何传达出细腻的情感 。本片的声音设计师博特曾说:瓦力的声音「听起来就像小婴儿……声调就像是普世的语言一般 。」每个片中的机器人都有属于自己特别的几个声音,让观众在反复的获得这些信息时,即使没有对话也能够建立认同感 。
皮克斯所有作品里最好的一部,是它吧?

文章插图


犹如死者之城的地球上出现了一丝生机,从远方来的宇宙飞船用雷射定位降落位置 。看到小红点,瓦力就跟猫一样好像无法克制地要往前冲 。而小红点也像是要捉弄它一样,从这里跑到那里 。我们再度看见动物和婴儿般的行为如何形塑这台小机器人 。人们从宇宙飞船公理号(Axiom)派出的植物探测机——伊芙——无独有偶地来到了瓦力的街道上 。
相较起来,伊芙滑顺的外型则让人想到蛋 , 但更重要的是 , 观众与瓦力都很难透过它的肢体动作来猜测它的想法与心情,毕竟它只有两只手 , 而没有其它可以移动的器官 。但伊芙在天空滑翔时,又让我们想到某种白色海鸟 。
这也是瓦力一开始跟伊芙的互动:小机器人不知道这天外飞来的东西是在寻找甚么 。随着影片推进,伊芙的神情开始透过它可以变换的眼神传达出来 。
皮克斯所有作品里最好的一部,是它吧?

文章插图


而当瓦力第一次把伊芙带回小货柜里时,伊芙因为外头的沙尘而打了个喷嚏——机械的肉身透过动画影像的弹性伸缩而传达出来 。两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是透过小蟑螂搔着伊芙的痒而达成——无论如何 , 机械和生物之间难以定义的分界正是《瓦力》里头的人物富有弹性的缘故 。
在影片约莫二十二分钟处,我们才第一次听见有意义的对话交流 。瓦力没有完整的语言,只得用动作演示他是回收机器人,而伊芙因为瓦力总会把她的名字发成「伊娃」而笑嘻嘻 。语言与手势再度在这里形成对比 。
皮克斯所有作品里最好的一部,是它吧?

文章插图


两者的外型建立了一连串的对比:男与女、笨拙与灵活、猎物与狩猎者、过时与前卫等等——但这些二元对立项都将在影片当中不停的转换 。「成长小说」的叙事正是要让人物从光谱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不同的潜力 。伊芙在影片当中逐渐变得温柔,可以懂得瓦力的浪漫 。而瓦力呢,从普通的回收机器人变成某种英雄,随着冒险开展而离开地球,前往另一个歌词当中提到的「城镇」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