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和李师师相好被宋徽宗赶出京


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和李师师相好被宋徽宗赶出京

文章插图

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和李师师相好被宋徽宗赶出京

文章插图
你真的了解周邦彥吗?奇妙奇闻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
张端义《贵耳集》中,认为《兰陵王-柳》是周邦彥和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徽宗,被押出都门 。李师师置酒为他送行,周邦彥作此词以纪其事 。
词的名字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之作 。
“柳”者、留也,“丝”者、思也,“絮”者、绪也,因其谐音,所以柳具有了挽留与惜别的意思 。把柳树纳入吟咏对象,可以追溯到《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早在宋之前 , 古人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文人士大夫更是在诗词中经常用柳来渲染离别之情 。
隋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 借问行人归不归 。”宋人不但继承了前人吟咏柳树的传统,更将这种吟咏运用到了词作当中 。词人笔下的柳,已经发展成了符号化、艺术化悲凉凄苦的信息载体 。
“参差烟树灞桥柳,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 , 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 , 柳永的这首咏柳词,继承了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比喻传统 。他笔下的柳,就像楚宫中因争宠而瘦身,变得风光不再的宫女 。以柳条比喻女子腰身 , 柳永此词浅露直白 。
柳的婀娜多姿,委曲柔弱与女性的温柔体贴,娇羞含蓄类似,因此在宋人多用柳条来比拟女性腰身 。张先就有“细看诸处好 , 人人道,柳腰身 。”(《醉垂柳》)之句 。
“垂杨解惹东风,何曾系得行人住?”(晏殊《踏莎行》),晏殊笔下的柳充满了理性的思辨 。随风飘拂的柳条 , 看似“解惹东风”,其实它根本留不住行客的匆匆脚步 。此一句咏柳,与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样,都是词人在抒发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无奈与感慨;“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看似写柳绵纷飞、春光已逝,其实是在伤感好景不常、年华易去 。
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和李师师相好被宋徽宗赶出京

文章插图
周邦彥传之后世的咏物词中有六首是咏柳词,《兰陵王-柳》虽然并没有跳出“风月相思、羁旅行役”的范畴 , 但其写作方法上有所突破,而且遣词用字细致入微 , 讲究锤炼雕琢 。
词一开始,就写了柳阴、柳丝、柳絮、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烘托渲染一番 。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直 , 既可以理解为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斜直铺在地上 。也可以理解为隋堤上绿柳成行,柳荫沿长堤伸向远方 , 像一条直线 。“烟里丝丝弄碧”,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弱 , 象丝一样 。柳丝也似乎有灵性,知道自己秀色可人 。在春天碧色朦胧的烟霭中,柳条摇曳生姿,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这样的景象,词人从前经常见到 。隋堤是汴京附近汴河的大堤,因为汴河是隋人所修,因此称隋堤 。“拂水飘绵”四字锤炼极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形态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词人登上高堤远眺家乡,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内心的惆怅与忧愁又有谁能理解?显然,长堤上的柳枝并没有顾及到词人的心情,只管一如既往的和从前一样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意 。
“长亭路,年去岁来 , 应折柔条过千尺 。”古时驿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接短亭的归途漫漫 , 故乡迢迢 。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条 , 深层的含义却是周邦彥在感叹人世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