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他是日本动画界的头号骗子,对全人类撒了7次谎,结果一直被相信( 三 )



而宫崎骏正是这一信念的继承者 , 同样的 , 也将传递这一信念作为己任 , 以动画作为传递的载体 , 刻画出一个个即便是在无可奈何的环境下 , 也想坚持活下的角色;或是始终都在直面人生 , 实现自己价值的角色 。
这一观念也曾在《起风了》得到过诠释 。

这部2013年上映的作品注定会争议缠身的 。 战争和零式飞机对海外观众来说 , 就是对历史伤疤的刺痛 , 而这部刻画主人公堀越二郎耗尽毕生心血打造战争武器的作品 , 直到今天也仍被视作为“洗白战争”的宫崎骏动画 。

但事实上《起风了》虽建立在二战年代以及和零式飞机脱离不了关系 , 但这些设定也都只是为了突显“即便是在无可奈何的环境下 , 也想坚持活下去;或是始终都在直面人生 , 实现自己价值”的道理 。
在剧中堀越二郎曾被伟大的飞机设计师卡普罗尼在梦中询问过:“你是否有设计战争杀戮工具的心理准备?你要做的工作是被人痛恨的 , 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从民用飞机到战争机器 , 这是二郎不得不面对的无可奈何 , 而对于一直渴求着打造“完美飞机”的二郎来说 , 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也就是殚精竭虑的干下去 。
也正因此 , 在吉卜力宣传该作品的时候 , 也特地强调了这样一番话:“ 它并不纠结于战争 , 也不是通过零式的优秀来鼓舞日本年轻人 , 更没有掩盖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责任” 。
所以在结局 , 我们看到二郎实现了梦想 , 而完美的飞机却被硝烟摧毁 。

如果说《起风了》是宫崎骏对该价值理念的初探且已有如此令人敬仰的品质 , 那来年的“最后一部长片”岂不能让影迷醉生梦死?
不过注意了 , 想要确切地将这些信念传递到观众的心中 ,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宫崎骏恨不得工作室的每一位员工 , 都能按照他的指示 , 将每一帧画面中的每一个线条都画细、画好 , 哪怕是静止帧、远景亦是如此 。
同样是在《起风了》 , 有一段关于关东大地震后灾民逃难的场面 。 其中一段长达4秒的镜头里 , 远景镜头共出现了426个运动角色;

中景镜头 , 则是细致描绘了每个人的神情、动作 , 其流畅程度堪比真人电影 。 就是这样的一个镜头 , 吉卜力用了15个月才全部完成 。

如果员工达不到自己的要求 , 宫崎骏会毫不顾虑地呵斥 。
例如在短篇动画《毛毛虫菠萝》的创作过程中 , 一位负责CG的员工樱木优平就曾在社交账号上发文表示 , 因为自己制作的CG效果始终没能达到宫崎骏的要求 , 自己全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 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 正思考着是否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

当然 , 若是经过指点 , 员工还是没能达到要求 , 宫崎骏干脆直接将对方的活接到自己手中 , 亲自上阵修改 。 在大多数情况下 , 宫崎骏都会在一部电影分身多个角色 , 从原作、导演、编剧、人物设定等等几乎承包了所有核心岗位 , 以及几乎承包了所有分镜和原稿的审阅 。
而这种“暴君中心制”的创作方式 , 除了给宫崎骏带来常人不可想象的工作量和压力之外 , 也是电影制作进度迟缓的元凶 , 但凡他老人家有所“卡顿” , 那整个项目也得延后 。

事实上随着身体的老化 , 宫崎骏的握力已经衰减到年轻时的一半了(铅笔也得换成更软的5B) , 而整体的工作效率也只有过去的五分一 , 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新作档期会一跳再跳了 。

此外 , 内容创作不同于“流水线生产” , 除了高强度的绘画劳动之外 , 更“折磨”创作者的还得属剧情的编排以及分镜的构想 。 如何才能将宫崎骏想象中的故事和画面呈现出来?这永远只有他自己能够知道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