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长转瞬即逝 , 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表达国人共同的最高理想和精神坐标,那么画师愿意用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张载子厚,生于长安,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后来长期居住于凤翔横渠镇,因此称“横渠先生”,上述名言也被称作“横渠四句”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意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意思】
宋真宗天禧四年,张载出生于长安,张载这个名字取自《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意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 , “志气不群 , 知虚奉父命” 。张载15岁时,父亲张迪涪州在因病逝世,无奈张载只有和家人一起将父亲灵柩护送北归,路途中,因为某些原因张载一家定居在了横渠镇 。
康定元年,三川口之战,北宋被西夏大败;已经52岁的范仲淹被紧急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 。
张载“少喜谈兵”,很早以前就听说西夏经常扰乱宋朝西部边境,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前去边境作战,但苦于没有机会 。直到听说范仲淹来到陕西之后 , 张载才终于看到了机会 。因为传闻当时的范仲淹拥有过人的政治才华,卓越的军事才能 , 锦绣的文采华章,可以说范仲淹当时就是士林的楷模,张载当然也视范仲淹为自己的偶像!
年轻的张载怀揣着梦想,带着自己编写的《边议九条》奔赴延州 。在《边议九条》中张载详细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并且在文末说明自己打算联合焦寅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失地 , 为国家建功立业 。范仲淹在看完《边议九条》后约见了张载 , 当然范仲淹此时身为边境守将当然不会因为一篇文章就重用张载,范仲淹一面称赞了张载的志向远大,一面对他说道:“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其实在当时的宋朝本就是重文轻武,范仲淹眼见张载有如此才华,就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 , 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
正是有了当代大家范仲淹的建议,张载辞别后回家刻苦攻读《中庸》,读完之后,张载觉得不是很满意 。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最终经过十多年的攻读,张载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
之后范仲淹为防御西夏南侵,在庆阳府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还特意邀请了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说是起纪念作用,其实此时的范仲淹纯粹是为了提携后辈 , 一方面可以为张载提升名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张载提供些经济援助 。
不得不说,张载一生能有如此成就,范仲淹是功不可没的 , 正如在《宋元学案》中说,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张载)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
嘉祐二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京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之后的张载就正式进入了官场 。在做地方官时,张载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在军队做判官时,张载曾说服上级在大灾之年取军资数万救济灾民,并创“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之后张载又撰写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和《经略司边事划一》等,展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 。
后期张载的弟弟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张载本身和王安石也不对付 , 估计自己也要受到株连,干脆辞官回到了横渠 。
张载回到横渠后 , “俯而读,仰而思 。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 , 之后张载就在横渠开堂讲学 , 在这期间 , 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并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同时还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 。不久,张载终于开山立派;他创立的门派,后来被称为“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一起并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四大主流之一 。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 , 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关于其讲学的主旨 , 集中地体现在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张载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如意,因为在他眼里,“利于民则可谓利 , 利于身利于国皆非利也”,只有对百姓有好处,这才是意义所在,对自己有好处,或者对朝廷有好处,都没有意义 。
时至今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仍然响彻整个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