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是我国第十六个航海日,今年航海日的主题是“携手同行 维护国际物流畅通” 。我国将着力推进航运业转型升级 , 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1405年至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率庞大船队从江苏太仓起锚 , 七下西洋 , 和平造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拉开了15世纪“大航海”活动的序幕 。郑和船队留下了哪些中国同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这又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哪些基?。?
郑和,航海史上的先驱
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长暨最繁忙之海峡” 。六个多世纪前,中国航海家郑和,沿海上丝绸之路,多次途经这里,开展了一场和平之旅 。
1405年,郑和率领2.7万余人的庞大舟师从太仓起锚,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拉开了中华民族走向远洋的序幕 。
28年间,郑和船队造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尽管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船队,但他们并没有侵占、掠夺 , 而是始终对所有国家、民族以礼相待,友好交往 。
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 。郑和不仅捎来国家之间的友好问候,还帮当地人建造城池、驱逐海盗,传授造船、耕种、畜牧等技术 。
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造访爪哇 。郑和见当地耕种还靠人拉,就传授牛耕技法,以及水稻种植技术和烹饪方法 。船队还有随从与当地女子通婚、定居爪哇,传播中华文明和郑和事迹 。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抵达肯尼亚马林迪和拉穆群岛地区,带来瓷器、丝绸等货物,打通了中非之间的海路贸易 。中国瓷器备受当地欢迎,一时间成为财富的象征 。
郑和,这位航海史上的先驱 , 缔造了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厚植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底色与民心基石,书写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 。
郑和下西洋对文化交流有何贡献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 先后到达南洋、印度洋等30多个国家,远达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 。如此漫长的行程,首先需要解决语言问题,需要大量的外语翻译人才 。
为了解决语言交流障碍,永乐五年(1407),朝廷特创设“四夷馆” , 分为鞑靼、女真、西番、西天、百夷、高昌、缅甸等多个分馆,编纂外语教材《华夷译语》 。四夷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员而设的专门机构,被学界认为是明代翰林院的“亚洲研究院” 。
【郑和的主要事迹简介 郑和共有几次下西洋】这些措施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也促进了外国语言在中国的发展 , 从而推动和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了汉语文化圈的形成 。
遵循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的外交原则,郑和舰队稳定了东南亚国际秩序,形成了有利于中外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作为明成祖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郑和下西洋将整个东南亚及印度洋部分国家均纳入华夷秩序 。东南亚各国商品货币的发展深受中国货币文化的影响,除物物交换外,爪哇国行市交易用中国铜钱并布帛之类,苏门答腊改用中国度量方法 。
当地为方便与中国商人交易,甚至连中国货币的单位计价制度 , 他们都接受,这说明中国计量方法上的文化理念经郑和舰队的传播,影响到了海外各国 。
郑和的海外贸易中都卖啥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印度洋的贸易航路 。早在汉唐时期,中国与印度洋地区便有了较为频繁的海上交往 。但囿于航海科技的落后及地区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海上交通时断时续,且基本保持在区域化的水准 。
各海域船舶分段承运、定点转口是海运主流模式 , 通过与阿拉伯海商进行技术交流、勇敢探索,最终开辟了中国——印度洋航路 。
官方贸易是明朝政府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之一,郑和舰队满载金银、铜器、铁器、瓷器、丝绸、农具、漆器、雨伞、书籍、土帛布、麝香、樟脑、大黄、柑橘、肉桂、茶叶、米、谷、豆等中国特产与沿途国家进行贸易 。
郑和的随身通事(翻译官)马欢,回国后将其海外经历著为《瀛涯胜览》,记录了郑和船队在沿途各国的具体经贸方式 。
在暹罗国 , “中国宝船到,亦遣小船到水上买卖”;在满刺加国,“中国下西洋舡以此为外府”,“各舡并聚 , 又分宗次前后诸番买卖;在溜山国,“中国宝船一二只亦到彼处,收买龙涎香、椰子等物”,龙涎香此后成为中国贵族所青睐的奢侈品;在柯枝国 , “名称哲地者,皆是财主,专一收买下宝石、珍珠、香货之类,候中国宝船或别国番船客人来买”;在天方国,“买到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等物 , 并画天堂图真本回京” 。而古里国则用其特产宝石、珍珠、珊瑚换取中国的织锦、丝绸等 。
晚明张燮《东西洋考》云:西洋各国“好市华人磁瓮” 。可知,郑和的海外贸易中,最受普遍欢迎的是中国的瓷器 。国际的巨大需求推动了明清中国瓷器、玻璃等制造业的发展 。如产自索马里的苏麻离青(即索马里青)作为永乐、宣德青花瓷的上等色料即由郑和舰队所购回,同时开辟了颜料进口的通道,保证了中国青花瓷举世无双的产品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