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出生不久就学会说话 。如果学习语言是专业 , 岂不是说人人都是专家?
学习语言 , 首要任务是听懂、会说 。
中国人学习外语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解决最基本的听说问题,就试图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单词、学语法 。
很多人,把外语单词拆解成各自独立的字母去“背” 。这是极其愚蠢的行为,会导致绝大多数的学习者终身无法入门 。
不论是学习母语还是学习外语,都必须先听懂,再学习说 。和单词语法都没有半点关系 。
如果了解母语的单词构成、发音规则和语法常识,会对学习外语有极大帮助 。否则 , 背单词、学语法只会给外语学习帮倒忙 。
在中国,很多人说德语、俄语、拉丁语的变格很复杂 。理由是变格的数目比较多 。
如果说变格的数目多就复杂,那些印欧语系语言中变格最复杂的是梵语,至少有8种变格 。
但是,印度的孩子学习梵语并不会感觉很复杂 , 因为他们是通过听懂并利用读音变化的本质来理解变格的 。和语法术语和语法规则都没有关系 。
唐朝的僧人学习梵语 , 也是用类似的方法,首先是在听懂的基础上反复吟诵,再通过日积月累慢慢感悟变格 。也就是和尚念经 , 相当于幼儿学习吟诵童谣、唱儿歌 。
事实上,中国古代还没有“语法格”的概念 。
唐代的三藏法师用“啭”来指代梵语(印欧语的一个古老分枝)的语法格变化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云: “言八啭者: 一诠诸法体二诠所作业 三诠作具及能作者四诠所为事五诠所因事六诠所属事七诠所依事八诠呼召事 。”
“啭”本指“鸟宛转地鸣叫:鸣~之声不绝于耳 。莺啼鸟~” 。
三藏法师的“言八啭者”实际上说的是“通过变化读音实现语法功能的八种情况” 。
西方语言中,把屈折变化称为inflection 。再细分,动词变位称为conjugation,名词变格称为declension 。
三藏法师的“八啭”和印欧语的8种变格对应关系是:
1、nominative 诸法体,现在通常翻译成主格;
2、accusative所作业,现在通常翻译成宾格;
3、instrumental 作具及能作者,现在通常翻译成工具格;
4、dative 所为事,现在通常翻译成与格;
5、ablative,所因事,现在通常翻译成夺格(或离格);
6、genitive 所属事 , 现在通常翻译成属格(或所有格,以前错误地翻译成生格);
7、locative 所依事,现在通常翻译成位置格(或方位格);
8、vocative 呼召事,现在通常翻译成呼格 。
通过三藏法师的“八啭”,我们可以轻松理解:印欧语的8种变格本质就是通过读音变化实现语法功能的8种情况 。
英语单词case本来的意思就是“情况” 。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关于case就是相应的解释:
[UC] (grammar) (change in the) form of a nounor pronounetc (esp in inflected languages) that shows its relationship to another word 格(尤指屈折语中表示名词或代词等与另一词的关系的形式及其变化): the nominative case 主格 * the accusative case 宾格 * Latin nouns have casenumber and gender. 拉丁语名词有格﹑ 数和性. Cf 参看 declension 。
【英语】case [kei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