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写散文集《朝花夕拾》,正遇上生活和感情较为动荡的一段时期,而记忆里的故乡,童年,故人等,给了他难得的慰藉,让他可以从纷扰中寻出一份闲情来 。
他轻松,活泼,温情地叙说往事,有时不乏调侃,读来让人会心一笑 。而长妈妈就是他笔下的故人,源自《朝花夕拾》中的一篇-----阿长与《山海经》 。
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写人的作文中,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有一定难度 。
首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从相识一个人到真正认识一个人,需要时间的跨度 。
其次,“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真实的人,不可能没有任何瑕疵,一个有缺点的人 , 才显得更接地气,更真实,更亲切 。
再次,一个人的对他人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从而产生不同的看法;还有,一个人留给他人的印象也不是单一、恒定的,是不断成长或不断变化的 。
如何让人物的平凡与伟大,优点和缺点 , 卑微与高大,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不觉得别扭?
我们可以品读鲁迅笔下长妈妈的形象 , 学习在写人文章中,灵活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 。
鲁迅笔下的长妈妈 , 既有好事粗俗,迷信可笑,不拘小节的一面,也有朴实、善良,仁厚慈爱,关心孩子,为人热心的一面 。
今天我们就以长妈妈为例 , 学习“先抑后扬”法 。
“先抑后扬”法,又可以理解为“先贬后褒”法 , “抑”就是贬斥,打压、否定的意思,“扬”是褒扬,赞美,肯定的意思 。
一篇文章中,先抑后扬,情感的转变来得不容易,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深深地被感动 。
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写人 , 有什么好处呢?
1、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以反写正,以“抑处”起笔,从扬处收笔 。很少能看到一篇文章通篇斥责一个人,这不是一种不正常的写作现象 。
我们需要用笔去书写生命中的美好,歌颂人生中的正能量 。一篇用“先抑后扬”手法写人的文章中,情节的发展 , 情感的变化,既在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
读者就喜欢一点意外,一份惊喜,这份意外和惊喜,就从曲折有致的“抑扬”中来 。
2、对比鲜明,深刻印象
外在表现和内在品质的对比 , 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我”对他的看法和感情的对比等 , 这些对比贯穿全文,有对比,就有反差 。反差的存在,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我们在写作中 , 如何运用“先抑后扬”法呢?
1、略写先抑 , 详写后扬
当去写一个人,我们一般是带着一种感激 , 怀念,喜欢,热爱 , 尊重,敬仰等情感去写,我们的目的是“褒扬”这个人 。
抑笔略写 , 铺垫蓄势,扬笔详写,达成写作目标 。
在写阿长时 , 对她称呼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过年的规矩和元旦的古怪仪式,一肚子繁琐的道理,谋害“我”的隐鼠” 。
这六件事用笔较轻,事情过程叙述所占篇幅较少 。
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来山海经,这两件事无论是调侃,还是严肃的笔调,可以说得上是“浓墨重彩” 。
但是略写和详写,是比较后的相对而言;抑笔中就内容表述 , 也有”工笔勾画”的详写,如描绘长妈妈的睡相,用笔很细腻,让人不禁莞尔 。
2、贬抑有度 , 注意分寸
抑笔写什么呢?往往写一个人的出身,学识,职业,外貌 , 声音,习惯,态度,脾气,性格等,但是不要触及扬笔中的精神、品质等 。
抑笔中人物的不足是可以理解的 , 并且可以原谅 , 甚至能激发作者和读者内心深处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
长妈妈出身低微,婚姻不幸,无文化 , 所以她身上的粗俗,迷信,不拘小节等方面 , 是情有可原的,也是旧社会农村妇女难以避免的共性 。
扬笔中通过写不识字的长妈妈却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是一个书香门第里的人很多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办得到得事情 , 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劳心费事 。
扬笔中体现长妈妈对孩子质朴、真诚的爱,折射出长妈妈是一个善良、真诚,有爱心的人,这是一种“母性”的光辉 。
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去写一个人 , 就好像端详一块美玉,这块美玉难免有瑕疵,但难以掩饰这块玉的本质,这所谓“瑕不掩瑜”矣!
3、感情变化,巧为线索
面对笔下的人物,最初是曲解、嘲讽 , 贬低,否定的,但是在扬笔中,经历过碰击灵魂的事情后,感情来一个“华丽”转身,是赞美 , 感恩、敬仰,祝福,内疚,尊重和喜爱等积极的情感 。
抑笔和扬笔转换自然,离不开文章的线索 。先抑后扬的文章,最好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
如“我“对长妈妈由“憎恶”“不大佩服”“不耐烦”到“敬意”和“深切的怀念之情”,在这一条感情变化的线索中,长妈妈的形象越来越高大 。
有人说,总能从长妈妈身上想到我们的亲人,或是外婆,或是奶奶,或是母亲 。
【先抑后扬什么意思解释 简单介绍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总的说来 , 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写人,就是为了增强对人物正面肯定的效果 。希望同学们心中有素材,下笔有技巧,字字有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