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三山名词解释 一池三山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园林模式

“一池三山”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园林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皇家及部分私人园林中 。在现代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它的身影 。
“一池三山”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园林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皇家及部分私人园林中 。在现代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它的身影 。
这样的园林模式为何会受到古人的青睐?“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意呢?
顾名思义 , “一池三山”由“一池”与“三山”组成 。“一池”为太液池,它本质就是一个人工湖 , 但因池中有三座仙山而著称 。
白居易曾在《长恨歌》当中写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此句也是借太液芙蓉这一意象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惋惜 。
由此可见,太液池在古人心中是何地位 。而“三山”指的则是神话故事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之 。

一池三山名词解释 一池三山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园林模式

一、“一池三山”中蕴含的道家文化了解了什么是“一池三山”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了极大的神话色彩,这便与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密不可分了 。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 与儒教、佛教并称三教 , 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尊奉老子为教主 , 其文化核心便是“道” 。
老子曾说:“有物混成 ,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说的就是由道而生 。
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仙山为三的数量便由此得来 。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衣钵,崇尚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认为自然之美源自本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庄子的思想中,大自然的美在于它并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 。
却在无形间创造了一切 , 所以“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 , 不仅仅是模仿大自然之美,更多的是其蕴含其中的自然韵味 。
道家还崇尚神仙思想,就像古代的君王向往长生不老、王朝永在一样,“一池三山”中寄予了古代君王这一愿望 。
追求自然之美的情感与神仙思想的融合反映到园林景观上,便是崇尚自然 , 追求自然仙境的“一池三山”了 。

一池三山名词解释 一池三山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园林模式

二、神话造景中的理想景观模式如道教一般,神话、宗教往往是密不可分的,而宗教说到底就是统治阶级对人们的思想统治,也是人类亘古的文化传承 。
我们常会提及中国风水的重要性 , 那么在一个刚刚创立的宗教面前,它首要改变的不是普通人民,而是它所处的环境——如何创造出最适合自己长久发展的环境是重中之重 。
古人通过辨析、利用环境,最终创造出其满意的栖息地模式,即形成理想景观模式 。
而神话宗教与理想景观模式相融合,便产生了人类认知当中的“仙境”、“圣地”等,进而形成了整体的造景系统 。
古代社会中便已存在多民族,各民族的神话造景中的理想景观模式当然也不尽相同 。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仙山模式”、“城堡模式”、“乐园模式” 。

一池三山名词解释 一池三山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园林模式

“仙山模式”便是中国古代神话的理想景观模式 。而其两大源头——昆仑与蓬莱便是当时人们的理想所在 。以昆仑山和蓬莱三山为名 。
我们所熟知的神话故事当中(例如:花果山等)的仙山都属于这种模式 。
这种模式着重体现的是山的隐秘与峻岭 。而我们今天所提到的“一池三山”景观模式正是仙山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城堡模式”源自于古希腊传统神话 。
奥林匹斯山就是其中的代表 。古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就居住在峰顶,而其它诸神也居住在各个山峰之巅,因此 , “城堡模式”更倾向于强调空间上的制高点,意为占据了主要的巅峰 。
“乐园模式”则源自于西方神话 。基督教中的“伊甸园”就反映了西方神话中人们对于理想景观模式的向往 。
“河水滋润,四条河流环绕……有上好的金子、珍珠、红玛瑙……”就是对伊甸园的描写 。而伊斯兰教中的“天园”也反映了阿拉伯民族对理想景观模式的构想 。
可见,乐园模式更强调的是园中的布局,其侧重点是人类居住的舒适程度 。
理想景观模式是先祖在当时社会物质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于理想环境的向往,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心理诉求 。
不同的景观模式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 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
而神话造景中的“一池三山”理想景观模式则是富有我国本土韵味的思想文化结晶,有着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 。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理想景观模式中探寻到隐藏其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与价值 , 也对我们今后的景观模式发展给予思路与启发 。

一池三山名词解释 一池三山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园林模式

三、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中国园林艺术最讲风水,“一池三山”的构建正是因此而来 。
山石是园林的构架,流水则是园林的脉络,“一池三山”以水为铺景,三座石山伫立于水上,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的特的园林景观,打破了以往景观的限制,被后人所广泛延用 。
要说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秦始皇时期 。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野心膨胀,想要自己的伟业千秋万代 , 企图长生不老,命人在天地之间寻求长生不老药 。
但无奈这世间本无此物,最后只能借助着寓意着仙境的园林景观得以慰藉,满足奢望 。
秦始皇修建“兰池宫”时,在园林中建了一池湖水,湖中三块伫立于此的大石头就好像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 。
到了汉朝,汉高祖看到秦始皇的园林旧址受到启发,在修建未央宫时,也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隐喻三山 。

一池三山名词解释 一池三山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园林模式

到了北魏,宣武帝看到洛阳华林园中有大片湖泊,便命人在其中修建高山,取名蓬莱,山上建做仙人馆 。
到了隋朝,据《隋书》记载“西苑周两百一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州诸山 , 高百余尺 。”隋炀帝建造园林时也采用了“一池三山” 。
古代君王在建造园林时大多都遵循着“一池三山”的模式,企图自己可以和仙人一样长生不老 。
元代虽不是汉族人民当权,但蒙古族统治者在园林建造方面承袭了之前的园林模式 , 在其上加入了蒙古族本族元素,让这种模式得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
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听到“太液”、“蓬莱”等词语 。《甄嬛传》中就有一个情节,皇帝等人在圆明园避暑 。
再启程回宫处理谋反之事时,为免甄嬛受到伤害 , 将甄嬛安置在了圆明园中的“蓬莱岛上”,虽然圆明园现在不复往日的风貌 。
但我们也可以肯定,作为清代中国第一大园林,圆明园内也一定筑有“一池三山” 。
曾经去避暑山庄观光时就被它的景观所感染了,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就开始兴建,康熙下令筑堤坝,开凿人工湖,一池三山模式在经历了艺术的变化后应用到了其中 。

一池三山名词解释 一池三山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园林模式

我们再举一个大家广而为之的例子——颐和园 。颐和园不仅仅采取了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我们可以说,它将这种模式艺术化,完美的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 。
清漪园并没有照搬以往的水中三石的模式,而是划分了三个区域,将昆明湖的整个水面利用连廊、筑堤等方式划分成了三片小的湖面,分别为——西湖、养水湖、南湖 。
而后在三个小的湖面上分别各做一山,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一池三山”风格,其中南湖中除去大的岛屿 , 另建了三个小的岛屿,形成独特的风格 。
这种将“一池三山”模式艺术化的使用方法,更是体现了古典园林模式的可创造性 。
四、“一池三山”古典园林模式对后世园林建筑的影响一池三山模式本是始于皇家,是皇家想要王朝永在的意象特征 。但在几千年的历史流传下 , 也影响了许多时代人们对于园林建造的想法 。

一池三山名词解释 一池三山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园林模式

苏州保留至今的拙政园就是其中一例 。拙政园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故居 , 如今成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大代表 。
拙政园中的湖水被划分为了三处,西园、中园、东园,三片湖泊中都建有岛屿,中园中有三座小的岛屿建成 。
仅一个诗人的私家园林都如此修建,可见从当时其,“一池三山”模式也不再是单单属于皇家 。
如今 , 中国园林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则为我国园林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
一水一山一亭台,庞大的环绕在一起,中国古典的园林艺术在今天得到了彰显 。
中国园林艺术讲究“一发多式,有法而无式”,有一定的法则但却不规定模式,让艺术自由发挥,因此才有了古往今来众多美妙绝伦的园林作品 。

【一池三山名词解释 一池三山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园林模式】 不过 , 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看清其下的艺术本体——“一池三山”模式 , 掌握其精髓,在今后的园林建造中,让这种模式散发出更大的的光彩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