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字公瑾,是三国时期东吴著名将领,孙权称赞他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
周瑜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被描写成了一个小肚鸡肠之人,因嫉妒诸葛亮,被诸葛亮活活气死 。
在正史中,周瑜有可能嫉妒诸葛亮吗?答案显而易见,所谓的“瑜亮情结”纯属无稽之谈 。
一、周瑜本人心胸宽广 , 性格豁达
周瑜才略过人,二十四岁就被封为中郎将 , 孙策去世后,孙权对他更加倚重 。东吴老将难免不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程普 。
程普是东吴的三朝元老,辈分远高于周瑜,经常在周瑜面前摆资历,甚至公然挑衅 。周瑜心胸宽广 , 总是尽量退让、避免冲突,在双方意见有分歧时,会诚恳地和程普交换意见 。
久而久之,程普为周瑜的人品和智慧所折服,二人成了莫逆之交 。曹操曾派蒋干到江东游说周瑜,蒋干回来后对曹操说周瑜雅量高致 , 非言辞所间 。
刘备想离间孙权与周瑜,对孙权说:“公瑾文武筹略 , 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可见周瑜绝非心胸狭窄的善妒之人,有着极为崇高的人品和宽广的胸襟 。
二、周瑜在吴国第一个提出“联刘抗曹”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向东吴进逼 。大军压境之际,孙权本意与曹操一战,向下询问计策 。
吴国的大臣分为主和、主战两派,其中重臣谋士张昭和秦松支持投降曹操 。
周瑜被召回后,以主战立场分析曹操的弱点 , 进而提出了联刘抗曹的策略,被孙权接纳 , 后来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上大败曹军 。
倘若周瑜嫉妒诸葛亮,他对于蜀国应该较为排斥,不会提出联刘抗曹的方针 。
在历史上,赤壁之战主要由周瑜指挥 , 并没有所谓的诸葛亮借东风一事,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说法站不住脚 。
三、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与职责不同
周瑜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军事指挥方面,著名的赤壁之战、大破曹仁都是周瑜的功劳 。诸葛亮在正史中的才能并非体现在军事上 , 更侧重于治国理政 。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 , 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 , 非其所长欤 。
刘备在军事上从未倚重于诸葛亮,在临终之际 , 刘备将兵权交给了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 。
周瑜和诸葛亮唯一的交集是在赤壁之战期间,周瑜在赤壁之战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诸葛亮其实并未帮什么大忙 。
周瑜身为一名军事家战略家,而诸葛亮是治理内政的一把好手,两人擅长的领域不同 , 周瑜没有道理去嫉妒主理内政的诸葛亮 。
【周瑜的性格特点和典型事例】
四、周瑜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建安十五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 。
孙权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并且亲自从芜湖迎接周瑜的灵柩回庐江安葬 。
周瑜英年早逝,主要是因为平日操劳过度,积劳成疾 , 类似于现代人常说的“过劳死”,诸葛亮设计气周瑜的情节没有丝毫依据 。
在小说中被描写成被活活气死,这对周瑜是缺乏尊重的 。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位心胸豁达、才貌双全的优秀人物,跟“嫉妒”二字毫不沾边 。
至于为何罗贯中会把周瑜描写成一个善妒之人,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为主角 , 为了不让周瑜的光芒盖过诸葛亮,就进行了这样的改编 。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 周瑜性度恢廓,绝非心胸狭窄之人 。
后人在品读小说之时,切记不要将小说与正史混为一谈 , 以免对事实形成不必要的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