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宰予显得多少有点儿另类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天性有些懒惰散漫 , 曾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也” 。他凡事爱问几个为什么,又非常地能言善辩,经常“怼”得孔子哑口无言,怒气冲冲 。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宰予显得多少有点儿另类 。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天性有些懒惰散漫,曾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也” 。
他凡事爱问几个为什么,又非常地能言善辩,经常“怼”得孔子哑口无言,怒气冲冲 。
但就是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宰予,却被后世称为“先贤”“齐侯” 。为什么两种评价如此割裂?
宰予又名宰我,他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孔子的同乡,比孔子足足小了29岁 。
因为个性鲜明,能言善辩,宰予被列入“孔门十哲”之列 , 是孔门“七十二贤”中的佼佼者 。
但也就是这个学识修养很不错的弟子,让孔子非常头疼 。
宰予曾经请教孔子:“古人经常说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是人类吗?是人的话为什么能活三百年?”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 。请问黄帝者人邪?亦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大戴礼记·五帝德》)
孔子被问蒙了,这明摆着是一个大Bug,你让我怎么答吧?但是不给出一个听起来靠谱的答案的话,又实在有损自己为人师长的声名 。
苦思冥想一番之后 , 孔子回答:“黄帝在世的时候,百姓蒙受他的利益百年,黄帝死后百姓敬畏他的神灵百年,之后百姓又尊用他的教化百年,所以说他活了三百年 。”
(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
不得不佩服,孔老夫子确实是有两下子,这解释鞭辟入里,深刻全面,一点毛病都没有 。宰予也表示叹服 。
没过多久,宰予就又带着新问题来了 。
起因是孔子主张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以示孝道 。
宰予对此非常不理解,便询问孔子:“儿女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是不是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仪必然败坏 。乐师三年不碰琴 , 音乐也必然荒废 。我认为守孝一年足矣 。”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论语·阳货》 。)
孔子非常生气,当场训斥宰予:“父母去世还不足三年 , 你就吃香的喝辣的 , 穿艳丽的衣服 , 心能安吗?”
宰予不卑不亢地回答:“心安 。”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 , 于女安乎?”曰:“安!”——《论语·阳货》)
孔子怒斥:“心安你就去做吧!反正君子守孝的时候不会想着吃好吃的,听音乐的!”
宰予看孔子动了怒 , 不敢再说话,随即行礼退出去了 。
宰予离开后,孔子怒其不争地感叹道:“宰予这家伙真不是个好人!父母生下孩子后,要抱着孩子起码三年,才会让他们离开怀抱 。父母死后,难道子女不应该为父母守孝三年吗?”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因为言语思想与孔子格格不入,宰予逐渐成了孔子教书育人的“活靶子” 。
据《论语·公冶长》篇记载,有一次宰予白天上课时睡着了,孔子毫不客气地讽刺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
这一记载使宰予被贴上了“朽木”“粪土”的标签,孔子严厉且夹杂着厌烦的语气亦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一时间,宰予几乎成为了孔门中的反面典型 , 在同门中非常的孤立和孤独 。
而这也为宰予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祸根 。
《史记》中记载,宰予在齐国临淄做大夫时 , 和田常一起参与作乱,最终落得一个兵败被灭族的凄惨下场 。
宰予的结局让孔子一骂成谶,可宰予真的像孔子骂得那样糟糕吗?
东汉的王充曾批评过孔子不应该把上课睡着的“小恶”与“朽木”“粪土”的“大恶”相提并论,认为这样做无法以理服人 。
(“昼寝之恶也,小恶也;朽木、粪土 , 败坏不可复成之物,大恶也 。责小过以大恶 , 安能服人?”——王充《论衡·问孔》)
后世的一些王朝也授予了宰予至高无上的荣誉,比如唐朝曾追封宰予为“齐侯”,宋朝追封宰予为“齐公”,明朝则追称宰予为“先贤宰予” 。
为什么世人对宰予的评价如此割裂呢? 在我看来,主要还是因为宰予生不逢时 , 他的思想不容于他所处的时代 。
就拿“守丧三年”这一古代社会的常规礼仪来说,如果拿到当代社会来,每个人都为父母守孝三年 , 那田地还要不要种?工厂还要不要开?学校还要不要办?社会还要不要发展?
一个年轻人,在职场的上升期因为为父母守孝而辞职,一别三年 , 再回到职场上时,还有没有属于他的位置?
总的来说 , 孝敬父母这件事,并不是看谁在父母死后哭得最悲痛,谁就最孝敬 。
而是要看谁在父母健在时 , 能够给予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足够慰藉心灵的情绪价值 。这远比在失去双亲之后才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要有用得多 。
【宰予昼寝中宰予是个怎样的人 孔子弟子宰予简介】从这个层面来看,宰予其实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 , 绝不盲从的人 。
他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着执着的探究精神,提出的问题大多比较犀利和富有深度,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他从不畏惧权威 , 不盲从于师长,这样的认知和勇气,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