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难万难不离崂山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谁说的

青岛民间流传一句俗语,“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反映了一方水土的民风情结 。这句话相传是明朝崂山异人胡峄阳说的,并有联为证:“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歉而不歉,乱而不乱 , 唯居之崂山最稳 。”这种精心研究《周易》得出的结论,蕴藏了崂山是“风水宝地”的涵义 。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是青岛地区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 , 有一部分年长者还能说出另外半句:“大欠不欠,大乱不乱,” 。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谁说的

可能有人以为是青岛人的恋家与自卖自夸,就像某领导在某报的头版头条的16字评价一样(这个不便于展开讲),认为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综合征 。其实这是不了解青岛的历史掌故才会有这种想法 。
这句话,最早的提出者,是先贤胡峄阳。
青岛即墨地区的胡三太爷庙、城阳区的胡峄阳文化、胡峄阳路,都是为了纪念胡峄阳 。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谁说的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谁说的】胡峄阳塑像
胡峄阳,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生人,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 。少年时代 , 胡峄阳发奋读书 , 16岁时去莱州府应童子试 。监场官吏强令考生解衣搜身,胡峄阳对此十分反感,怒道:“视士子如盗贼 , 何以为国求贤才!”于是拂袖而去,立誓终身不仕 。
从那以后,胡峄阳精研《周易》和理学,终成一代理学大家,并在家乡设馆授徒 , 著书立说,以他的博学和智慧造福一方民众,也成就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
有一年 , 崂山地区发大水,胡峄阳凭借丰富的知识预测了洪水的发生,提醒乡亲提前上山避水,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损失 。因为担心洪水再次发生 , 很多乡邻就想迁居到别处 。
胡峄阳劝阻大家说:崂山东临大海,有洪水只是暂时的 , 因为洪水会很快流入大海 。而且崂山北接陆地,土地肥沃,适合耕种 , 又有崇山峻岭作为依靠,可以抵御外敌,所以崂山真正是一块风水宝地 , 于是提笔写下了“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千难万难,不离崂山。”
按照现今的观点 , 从“天时、地利、人和”的简单、大众化的角度去考察崂山,同使用周易的古老方法,有着异曲同工、殊路同归的效果 。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谁说的

胡峄阳在家乡著书立说 , 以教学授徒为业,虽然家境清贫,却坚守“非其义也,非其道也 , 一芥不与,一芥不取”的持身之道,为后人树立了淡泊名利、德行高洁的道德典范 。
他的主要著作有《易象授蒙》《易经征实解》《解指蒙图说》《柳溪碎语》《寒夜集》《偶尔吟》《竹庐家聒》《友义》等十余部,在敦宗睦族、交友处世、修身养性、孝老养亲等方面,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
从那以后 ,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说法就在当地流传开来,到今天已经成为一句俗语广为人知,它承载着人们对于家乡坚定不移的眷恋和信念 。
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胡峄阳溘然长逝,终年79岁 。他的好朋友蒋青山用一副对联概括了他的一生:“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居之惟崂山最稳;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 。”
在今天的城阳,关于胡峄阳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 。2014年 , 胡峄阳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简简单单的八个字 , 概括出崂山山脉区域宜居宜业,风水宝地的特征 , 也透露着当地人对这片山海的深情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