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欠东风的上一句是什么 《借东风》】民间有句俗语叫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个典故源于《三国演义》中一个听着过瘾、看着神奇、想着疑惑的情节:诸葛亮借东风 。听着过瘾是因为借来的东风直接扭转了战局,孙刘转危为安;看着神奇是因为诸葛亮七星台做法,掐诀念咒实在是太有看头;想着疑惑是因为诸葛亮怎么就能借来有违时令的东风 。今天咱们就来仔细讲一下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
《借东风》 11cm×13cm 周东申 2013年
“诸葛亮,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 。并嘱咐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投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 , 如违令者斩 。”
——周东申
该作品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诸葛亮如神仙一般,沐浴斋戒后,身披道衣,跣足散发,在七星坛作法,借来东南大风,助周瑜完成了火烧曹营打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
《借东风》局部一在表现该故事时,周东申单刀直入地将故事情节定格于诸葛亮即将借来东南风的瞬间景象,并采用仰视的视角,着力刻画了诸葛亮、守坛将士等人物形象 。而未详细刻画“取东南方赤土而筑就的方圆二十四丈、三层、高九尺”的七星坛,亦省略了“孔明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的一系列准备工序和动作,更未表现“孔明一日上坛三次 , 下坛三次”的详细过程 。这类似于京剧中的无实物表演 , 虽然周东申未利用京剧的脸谱、戏服等元素表现诸葛亮及众将士;他还采用了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如仅刻画出了七位将士的形象,其实表示的是一百二十位将士 。可见 , 周东申在创作该作品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借鉴和创新 。
《借东风》局部二
《借东风》局部三
画面中,诸葛亮站于七星坛上正在做法的诸葛亮表情坚毅,仰天暗祝,披头散发 , 右手执剑,击中正在燃烧飞起的黄表纸 。霎时狂风大作,诸葛亮被风吹得不自觉地后仰,其披散的头发亦随风飞扬,身上的道服随风飘动 , 如仙人一般 。坛下的将士虽被告诫“不许失惊打怪”,但从画面上看,他们面对突然刮起的东南风,仍旧表现出惊讶、惊奇和喜悦 。为了表现狂风大作,周东申在画面左上方,刻画了一团从右下方刮来的风 , 因风急而飓,故用飞奔而来的一团流动的形象来表示 。无论是诸葛亮 , 还是各位守坛将士,抑或借来的东南风的形象,周东申在进行表现与刻画时,既用到了西方解剖学、透视学、明暗对比的手法,又强调以线造型、注重画面留白,以及人物精神、性格、身份等意向的表现 。因此,周东申的作品既是写实的,又是写意的 , 还是装饰性的 。如诸葛亮被风吹起的头发和衣纹,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写意的处理和装饰化的加工 , 所以它们才会笔断意不断、笔断意连,如行云流水一般 。诸葛亮像是东南风的化身,轻轻飘飘,好似随时便会腾空而起一般 。周东申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表现得如此一气呵成、天人合一,实是难得 。——云沙西河
《借东风》局部四
关于“借东风”这件事儿,有人说诸葛亮神通广大、法术高强,也有人说诸葛亮学识渊博、善于观察天象 。对于诸葛亮是如何借来东风这件事儿,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借东风”这个故事本身就说明:有时候想要成功 , 除了人本身所具备的智慧外,天时地利也真的很重要 。但天时地利往往难求 , 因此人们才会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