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非遗之美》——回族民间器乐

回族民间器乐 ,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族民间器乐 , 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宁夏回族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经过传承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和音乐,回族民间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器乐 。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 。回族乐器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在宁夏回族中流传 。

《发现非遗之美》——回族民间器乐

中国回族是公元七世纪以来 , 陆续由中东和西亚一带来中国经商、传教、迁徙而来的波斯人、阿拉拍人,与中国的汉、维、蒙等民族长期相处和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民族,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 , 兼容吸收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这些特征既明显地区别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又与之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回族的乐器“泥哇呜”与汉族的“埙”均属同源器种 。
《发现非遗之美》——回族民间器乐


《发现非遗之美》——回族民间器乐

宁夏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 , 继承了宁夏古器乐,融合汉音乐文化及其他民族音乐文化形式 , 逐步演变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回族民间器乐 。宁夏古乐埙、羌笛、芦管、簧,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发展为哇呜、咪咪、口弦 。回族艺人制作的回族乐器似牛头,似小羊,其上装饰着回族的艺术图案、线条,雕刻着阿拉伯文书法等,具有鲜明的回族文化特征 。
《发现非遗之美》——回族民间器乐

【《发现非遗之美》——回族民间器乐】由于回族乐器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故在宁夏回族中世代相传 。有些回族乡村无论是年轻姑娘还是白发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则是吹咪咪、哇呜的好手,回乡谚语“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正是回乡风俗的写照 。由于受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宁夏回族器乐生存的社会土壤正在迅速消失 , 器乐传承遇到了危机 。老一辈艺人纷纷改行 , 许多年轻人不知道口弦、咪咪、哇呜等乐器 。
《发现非遗之美》——回族民间器乐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