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小暑一到,这份养生秘诀一定要跟着做,轻松备战“桑拿天”~】
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间,太阳黄经到达105°时为小暑,此时荷花盛放 , 蝉鸣嘶嘶,赤日炎炎,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就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小暑越来越热的气候特点:
一候温风至,小暑节气后,微风吹拂的日子已远去 , 天气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之后的风都是“温风”,大地上再难觅得一丝凉风 。
二候蟋蟀居宇 , 是指五日后,在暑气的炙烤下,蟋蟀不得不离开田野,躲到庭院的墙角下,享受属于自己的清凉世界 。
三候鹰始鸷,是指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
此时的养生原则是什么呢?做到这5个词就足够了 。
暑寒同防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以前的双暑时节 , 由于农忙,最易伤暑;近年来由于空调的普及,使得夏季受寒的病人增多 。所以 , 小暑时节,防暑的同时还得防寒 。
其中 , 后头颈部的防寒需要格外重视 。人体耳后连及项部集中有三组以“风”命名的穴位——翳风穴、风池穴、风府穴,这是中医认为风寒之邪最易侵扰的部位,尤其需要注意防护 。吹空调、风扇等凉风时,应避免直吹后头颈部,可以用披肩、丝巾遮挡 。饮食祛湿小暑时节除了天气炎热,前后降水也较多,湿热交蒸,水分流失快,湿热之气不易排出,易有疲倦、头晕、口干舌燥、食欲差及胀气、恶心、腹泻等肠胃不适情形 , 宜进食温软食物,忌寒冷食物、暴饮暴食 。
妥善运用具有健脾祛湿作用的薏仁、山药和清热利水的赤小豆、冬瓜等食材,将其煮粥共食,能温补脾胃、解湿热、益气生津,有助预防因暑湿气积于体内 。动静相宜1.小暑要“歇”
充足的睡眠能使中枢神经得到充分休息,各脏器活动趋于平衡,功能得以调养与康复 。
夏季宜“夜卧早起”,建议23点前入睡,早晨5点左右起床 。同时 , 夏季夜间睡眠常常时间不足,质量也差,午睡是一种有效的“健康充电法” 。
2.小暑也要“动”
不能因为天热总待在空调房里不动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春夏之际,人应该顺天时,增加活动的时间 , 以帮助自身阳气的生发 。可以选择较凉爽的早晨或傍晚在河边、花园里进行低强度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 。
同时 , 要注意运动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 。“汗为心之液” , 多汗不仅易伤心气,还易致阴液亏虚 。阴虚者阴不敛阳,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失眠等症状 。
另外,在运动中科学补水也是必不可少的 。汉代医圣张仲景提示,津伤胃燥之时,喝水的原则是“少少与饮之”,若快速大量饮用,容易造成留饮伤正 。可以通过少量多次的方式喝白开水、功夫茶来补充津液 。而夏天大家喜爱的鲜榨果汁含糖量过高 , 不建议经常饮用 。心静则凉小暑时节,气候炎热,凡不善养生者,尤其是一些脾气急躁的老年人,在炎热的三伏天里,易出现心境不佳 , 情绪烦躁,爱发脾气,行为古怪,对事物缺乏兴趣等症状 。加之因炎热睡眠欠佳,出汗多 , 体内血黏度增高,电解质代谢障碍,进而反馈性影响大脑神经中枢的活动,产生不良反馈,往往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甚至发生猝死 。
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 , 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 , 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 。《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因此,在炎热小暑 , 要保持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舒缓紧张的情绪 , 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 。冬病夏治小暑之后有初伏,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 。
“冬病”一般指冬天里易发作的疾病 , 如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患有“冬病”的老病号大多为虚寒性体质的人 。夏天暑热骄阳,心火也正盛 , 若在夏天缓解期进行正确治疗,将体内积聚的寒气驱出,就能有效减少甚至防止冬季复发 。
有需要的人 , 可以在中医指导下通过服药、食疗、贴敷膏药等中医特色疗法,内外兼顾,祛除寒湿“阴邪” , 增强人体“阳气”,改善体内的功能状态,提高免疫力 , 增强抗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