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第02章 相反相成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②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③处无为④之事,行不言之教⑤;万物作而弗始⑥,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ì)⑦,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 是以不去 。
【注释】
①已:语气词,可译为“了” 。
②音声:古代音和声是有区别的 。单调的、无节奏的叫“声” , 复杂的、有节奏的叫“音” 。
③圣人:有道之人,指圣明的君王、杰出的帝王 。
④无为:一种虚静的治国理政态度,即任由万物包括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本质自行生成和发展,什么样的就成为什么样的,活出自己本来的模样 。也就是不违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本质而作为,不做违背万物包括人本性、本质的事情 , 不扭曲万物包括人,不使万物包括人丧失了自己的本性、本质,导致物不成为物 , 人不成为人 。也就是说不强为,不硬为,不死磕 , 不硬刚 。所谓强为,硬为,死磕 , 硬刚,就是违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本质搞事情,胡折腾,使物而不物 , 人而不人 。
⑤不言之教 。指无言的教化,而这种无言的教化,不是指“身教”,以身作则,不是指什么身教重于言教,虽然身教确实重于言教 , 而是指顺应人的本性、本质进行教化,教化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发挥人的作用,实现人的意义,把人的价值交付出去,贡献社会 。把“不言之教”理解为人的“身教” , 虽然孤立起来看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显然不符合甚至违背老子《道德经》“自然”、“无为”、“虚弱”、“清静”的思想主题 。
⑥始:管理、干涉的意思 。
⑦恃(shì):依赖,依靠 。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了美的东西之所以成为美的东西,与之相反的丑的观念也就随之而形成了;都知道了善的东西之所以成为善的东西,与之相反的恶的观念也就随之而建立了 。“有”和“无”因对立而相互产生,难和易因相反而相互生成,长和短因矛盾而相互出现,高和下因比较而相互存在,音和声因不同而相互和谐 , 前和后因差异而相互追随,这些都是永远存在而不可变动的规律 。因此,(从这种相反相成的辩证规律来看,)圣明的君王以一种虚静的态度来处理事情,(任由万物什么样的就成为什么样的 , 按照自己的本性、本质自行生成和发展,反而万物自己就繁盛起来了,万物就成为了万物;)对老百姓实行一种不言的教化(,随任老百姓什么样的就成为什么样的,顺应自己的本性、本质自主劳动和生活 , 反而百姓自己就发展起来了 , 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鉴于这种情况,)他就万物兴作而不对万物横加干涉,创生万物而不因此把万物据为己有;发展万物而不仗此觉得自己有多能耐,成就万物,(使万物成为万物,)而不以为这些都是自己功劳 。正因为他成就万物,(使万物成为万物,)而不以此为自己的功劳 , 所以这些功劳对他而言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 。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解读】
老子从美丑、善恶、有无、难易等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事物之间存在的相对性,也揭示了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道理 。老子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辩证法大师!
由这种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老子进而从治国理政上提出了不为而成的道理,认为圣明的君王都懂得世界有自己本来的样子 , 老百姓有自己本来的样子 , 世界会按照自己的本性、本质自行生成和发展,老百姓也会按照自己的本性、本质自主地劳动与生活,所以,他会保持一种虚静的状态,充分相信世界,充分相信老百姓,结果就是,世界成就了世界,获得了世界的本来意义;老百姓每个人都成就了自己,获得了自己本来的意义 。
并且也正是世界自己成就了自己 , 老百姓自己成就了自己 , 所以 , 有君王什么事呢?君王为什么还要夸口、炫耀自己?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圣明的君王的圣明就在于,他尊重并相信他以外的世界,包括万物与人,允许并鼓励万物包括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本质自行生成,独立发展 。这是君王对这个世界最伟大的贡献,也反映了君王过人的智慧!因为正是万物包括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本质自行生成和发展,这就给万物包括人留下了足够自由活动的空间 , 从而保证了万物包括人能够身为自己,自由地呼吸,释放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伸张自己的特性,舒展自己的生命,从而可以把最美最好最独特最有价值的自己贡献给社会,交付于世界 。而万物包括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本质自行生成与独立发展,物要成为物,人要成为人,这正是这个世界上一条千年不变的铁律 , 谁违背了这个铁律 , 就会受惩罚,遭天谴,就会被搞得土头土脸,狼狈无状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