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宫的传说
在沈阳小西门外,北边一条繁华的街道上,有一座清静幽僻的院落 。这里便是东北最大的道教丛林一一太清宫 。
相传,清朝的时候,本溪东边秀丽的铁刹山,有个八宝云光洞 。这洞中住着个郭守真老道,人称郭主 。有天早上,郭主坐在蒲迹上,就听到洞外传来一阵阵脚步声 。不一会 , 就见一伙人,气喘吁吁地跑进来 , 跪在他的面前说:“道长救命!”郭主让他们起来,问道:“你们是做啥的?干嘛这祥慌慌张张的 。”一个年岁大点的人说:“我们十二个人是放出的,挖了挺多的棒槌(人参) 。不料碰到一伙劫道的土匪,要抢我们的棒槌 , 我被撵得走投无路,就跑到涧里来,求道长搭激 。”郭主一听气愤地说:“这伙土匪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抢劫民财,真是太可恶了 。你们不要害怕 , 都敢紧换上出家人的衣服,后面站立 。”这些人换上道服 , 刚刚站好,一群手持刀枪、棍棒的家伙就钻进洞里来 。
土匪头满脸凶气地对郭主喝道:“老道,你把那一帮人藏到哪里去了 。”郭主闭着眼睛说:“没看见 。”土匪头子眼晴一瞪,恶狠狠地说:“不对:我明明看着他们进洞来了,你昨说没看见 , 给我搜!”土匪们立即在洞里乱翻一气,可是连个人影也没看着 。这时土匪头狡猾地指着站在郭主身后的十二个人说:“这些人是干什么的?”郭主仍旧不动声色地说:“都是我的徒弟 。”土匪头冷笑地说:“既然抓不到那些人 。就只好委屈你老道恩我们走一趟:”说罢,便把郭主带下了山 。一直带到了盛京吴将军那里 。
盛京的吴将军不问背红皂白 , 就命人把郭主扣在院的一口大缸里,直扣了七天七夜 。说来也怪,就在郭主扣在缸罪的第七天夜里,吴将军的老妈突然得了急?。?危在旦夕 。
吴将军连忙端来名医调治 。医生看过后说:“要治好老太太的病得找一缕青枝绿叶的麦穗做药引子,才能治好 。”这可把吴将军急得团团转 。他想这大冷的天上哪去找青枝绿叶的麦穗呀!这时老管家忙出主意说:“将军何不找老道想想法子 。”吴将军说:“老道在缸里扣七天七夜了,还不早就闷死了 , 老管家说:“咱们们到后院看看再说吧!”
他们来到后院后,吴将军把耳朵贴在缸边所,一点声也没有 。他垂头丧气地对老管家说:“完了!我说早就闷死了,你还不信 。”老管家说:·“将军赶紧命人打开缸,兴许还有救呢?”吴将军半信半疑地吩咐士兵挪缸,几个士兵吃力地拾起大缸 。缸一拾开,众人都惊呆了 。只见郭主满面红光坐在地上,手里握着一束绿油油的麦穗 。吴将军一看 , 知道老道不是凡人,慌忙跑在郭主面前请罪 。
郭主看他回心转意,便把麦穗给了他 , 让他赶快去给老太太做药子 。吴将军大喜,连忙派人拿来许多金银财宝和吃的、用的、穿的东西,郭主一样没收 。吴将军不解地问:“道长 , 这些东西你都不要,你想要点什么?”郭主说:请将军跟我到外面来 。他把吴将军领到一片水泡子跟前说:“我想请将军在这修座庙 。也让出家人有个安身之处 。”吴将军笑着说:“你要能把泡子填平,我就给你修 。”郭主也笑着说:“将军 , 咱们一言为定 。”说完拂袖而去 。
【盛京传说 | 沈阳太清宫的传说与由来】第二天,郭主坐着火蒲团,在水面上瓢飘来飘去,怎么也不下沉,一些过路的人看了 , 说得特别稀奇,都围着水泡子不走 。郭主向百姓说:“要看我的,往水泡子里兜一兜土 。要是能用石头打着我一下,还奉送一两银子 。”这下百姓更觉得有趣 , 四面八方地往这儿聚,人越聚越多 。只见水泡沿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兜土的,有扔石头的 。连方圆几十里地的庄稼人所说了 , 也赶着马车,拉着土和石块来到这里凑热闹 。可是不管谁,也打不着郭主 。但是这一汪看不见底的水泡子,却很快就被抛的石头和土填成了平地 。
过了些时候 , 吴将军便拨出银两,开工修庙 。康熙二年间,修完了这座寺院,当时叫“三教堂,后来改为太清宫 。
(曹常信 讲述)
太清宫的由来
【注】太清宫的由来 。据1986年沈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沈阳之最》 , 1644年(顺治元年)清迁都北京后,留都(沈阳)护城河多年未疏通,部分地段淤积 。1663年(康熙二年)奉天大旱,河道干涸,城外西北角的护城河被填筑基,兴建太清宫 。这是护城河上规模最大、最早的建筑物 。清末,护城河陆续成为东西顺城街和南北顺城路 。
【补记】沈阳最早的人工河 已成为东西南北顺城街路 。明代沈阳城墙的护城河,是沈阳最早的人工河 。护城河外池宽三丈、深八尺 , 周长将近6公里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拓宽沈阳城城墙、将城墙四门改筑八门之后,重新挖掘了沈阳城墙的护城河,使之宽十四丈五尺(40余米)、周长十里又二百四十步 , 城内的排水系统“七十二地煞”暗渠出口,均设在护城河周边 。于是,清代沈阳城城墙的护城河,在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同时,兼有排水功能 。
史料记载 , 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进关之后,盛京(沈阳)成为“陪都” 。当年,由于护城河多年未疏通,导致部分地段淤积 。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沈城大旱 , 河道干涸,沈阳城城墙西北角外的护城河河段被填平,兴建了“太清宫”,成为沈阳城护城河上规模最大、建筑最早的建筑物 。
【沈阳太清宫】沈阳太清宫,又名太清丛林,位于沈阳沈河区西顺城街16号 。始建于1663年(清康熙二年) 。据《太清官丛林历史志略》和《太清官特建世系承志碑》记载:“康熙癸卯春 , 奉省畿内 , 旱且甚 。祖师郭守真,迎请至奉,尊为师长,择省垣砖城西北角楼外水泡一段 。撤水填平 。特建道庙一区,本名三教堂,至1779年(乾隆四十三年),房屋计三十五楹 。翌年,赵一尘任监院 , 重修扩建,祠宇达八十八楹,规模始备,遂改名为太清宫,为道教十方常住丛林,也是东北第一丛林 。以后 , 于嘉庆、光绪、民国年间都有过扩建和重修 。
太清宫开山祖师郭守真,道号弘阳子,本籍辽宁省辽阳 。幼年于山东马鞍山聚仙宫拜龙门派七代祖师李常明为师 。后返回辽东,在本溪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修持三十余年 。康熙初年,清盛京将军乌库礼因慕其名迎请来沈 , 尊为师长 。(以上据:《清史稿·疆臣年表九》、《满洲名臣传》)九顶铁刹山相传为长眉李大仙的修身之地 。实际当是郭守真明崇祯三年由山东来此修庙传道 。由是,使该山成为道教在东北的传播地 。又据《东华全录·灾异志·旱魃之记》载:“时沈邑酷旱,遂建醮祈雨,三日甘霖降 。欲酬重礼,固辞不受 。唯求得城垣西北角楼一段,因地势低洼 , 积潦成一水池,撤水填平,建三教堂以为师焚修之所 。”
当时建有大殿三楹及玉皇阁、关帝殿、客堂、耳房数处,因陋就简,初具规模 。至康熙五十二年己丑(1673年)郭守真在庙羽化,即于后院建塔奉安 , 岁时致祭 。乾隆三十年乙酉(1766年) , 三教堂曾遭水淹,殿宇倾圮,半就淹没,
当时,经本庙道士赵一尘竭力募化,以此翻修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8年),复由道士马阳震藉盛京魏将军、刑部侍郎荣及各界人民之力 , 大力扩充,增修外院群房及西院老基屋宇并大殿前东西两廊,四周均建以围墙 。直至乾隆四十四年已未(1780年) 完竣,遂改名为太清宫 。全部工程历十四年之久,计建有祠宇八十八楹,规模始具 。主持设方丈,监院、职事等道侣共百余人,定为十方常住,为道教徒公有财产,永为东北道教第一丛林 。嘉庆十三年戊辰,又经本庙监院闾山子为取得交通便利,将山门外围墙打通 , 辟为东西直路;南设照壁,内置棂栏;经两年修建,又将西院和后院西北角一带房舍,先后增修完整对称,并增改照房九间 。
至此,太清宫共建有房舍一百零二间,面积为五千二百五十平方米,面貌已臻完善 。光绪三十一年腊月,监院潘宗泰解职他去,葛月潭任监院 。葛监院于光绪三十四年春动工重修玉皇阁及大殿,善功祠,并旧有一些房屋 , 于当年九月竣工 。由是,太清宫遂金碧皆具,巍峨辉煌 。其建筑形式与神殿之层次与国内其他著名宫观大致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