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顾名思义 , 就是要求众诸侯尊崇周王的权力 , 辅佐王室 , 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由于当时的周王还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权威 , 所以齐国要讨伐各诸侯、宗国时,还是要“请师于周”,这不仅为了得到周王室的认可和支持 , 也可以周王室的名义号召其他诸侯国一起作战 。周王室也认可其霸主的地位 。
在齐桓公二十七年,齐桓公的妹妹哀姜为鲁庄公夫人,与鲁公子庆父私通 。庄公卒,庆父接连弑鲁君公子斑与鲁闵公 。为了平定鲁国内乱,齐国召回哀姜杀之 , 又派高子率军队帮助鲁国平定庆父之乱,立鲁僖公,并帮助鲁国修复城防 。得到鲁国上下的拥戴 , 巩固了齐国的霸业 。
《东周列国·春秋篇》鲁庄公剧照
周天子派宰孔赐胙给齐桓公,还准许齐桓公不用下拜,但齐桓公仍坚持下拜受赐 。由此可见 , “尊王”当然不仅仅是指尊奉天子本人而已,更为重要的是 , 要遵奉以周天子为首的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和道德伦常,其核心就是“周礼” 。
由此可见,“尊王”就是重申封建秩序 , 平定“庆父之乱”就是禁止篡弑 。在“葵丘之盟”上有几样盟约与此有关,分述如下:
一、维持封建秩序 。“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这句话就是在说 , 小宗不得窜位,不得随意废弃太子 , 宠妾不得变为正妻 。这是为了保持宗法制度不被破坏,维持周以来的封建制度 。
二、选任官职 。“士无世官 , 官事无摄,取士必得 。”士人不再保持世袭制 , 官职不能兼任,要担任官职必须有真材实料,是真正有本领 。这是任用贤才,不再因世袭,造成才能不足而任官,或是才能卓越却被隐没 。
三、无有封而不告 。“无有封而不告”是限武谈判 , 制止侵略 。“封”为筑城之意 。不得私自筑城,意图侵略他国 , 必须知会盟主做出裁决 。
《东周列国·春秋篇》齐桓公剧照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 。随着周天子地位的下降,诸侯国君的地位也发生动摇 。在齐国,高、国二氏是齐国世袭的贵族,周天子任命的上卿,又有拥立之功,可以想象当时他们在齐国的位高权重,这是对君权的极大威胁 。管仲采取了措施,他的立法和守法有两点:
第一点,确定君主独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国君必须有威严权势,有了威严和权势就能使百姓和臣子为其效命,因为众人会对其感到畏惧,“故明王之所操者六:生之 , 杀之,富之 , 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齐桓公如果能够掌握这六种权柄,就可以树立国君的绝对权威 。可是,如果国君过于威严或滥用权势 , 就会引起人民不安,所以必须有物件限制国君的权势 。
第二点 , 把君主的行动限制在法律之内 。法律,是国君维持威严权势的方法,只要国君也能遵守法律,官吏也奉行法律 , 百姓依照法律行事,一切依法律而为 , 那么天下大治 。所以国君的权势必须由法律来控制 。因此,要提高国君的权威,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法律,再加上国君所拥有的六种权柄,就能确实提高君主权威 。
《东周列国·春秋篇》管仲剧照
不仅如此 , 管仲主合天下之人才,因才适用,各得其所,达致治之目的 。有如下四点:
一、考核政绩 。官吏都有自己负责的地方和职务,但是他们的政绩好不好?有没有确实地施行齐桓公所订的政令?因此每一年桓公都要见见他们 , 看看他们的政绩 。对于政绩不好的人,桓公可以饶恕二次,超过二次绝不原谅 。他们也必须推荐贤能之士 , 对于危害乡里的人也要报告,违者都要受到处罚 。政绩也成为官员的晋升管道 。管仲的行政考核思想,不仅确保了国家政令的畅通 , 而且促进了官员在事业方面的上进心和决心 。
【齐桓公称霸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关键在于“尊王”、“立法”、“用人”】二、“三选” 。“三选”是齐国举用人才的方式,由各地官员每年推荐当地人才,桓公召见问之来决定是否使用这些人才 。每年长官要推举贤能的人给桓公知道,桓公召见这些人并与之谈话,确定这些人是否可以担任官职,又假设国家的问题问之,如果问不倒就升为上卿的助手 。如此一来,平民也有机会提升自己的地位为士,如果立下军功则可以为吏,进入仕途 。
《东周列国·春秋篇》齐桓公剧照
三、求贤 。齐桓公求贤,但一直没有人来,东野鄙人以九九算法见桓公,并指出士人之所以不来,因为桓公贤明 , 自认不如 。但桓公若连九九算法都愿意接受,那士人一定会愿意来 。桓公因此对其相当礼遇 , 士人也纷纷前往依附 。
四、广纳谏言 。一个国家有无穷无尽的事要处理,光靠国君一人是绝对不够的 。齐桓公也担心自己还有所不足 , 希望可以得到正确的方向,于是向管仲请教 。管仲提了过去圣人使用的方法——接纳谏言 。管仲设立机关名为“啧室”,人民可以在这个地方非议国君的过失 , 他们的谏言被纳入“啧室之议”,而官吏则必须依照这些“啧室之议”的结果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