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于初唐时期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只是印度地区的一种宗教形式 。但随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大量传入 , 佛教在中国已成为一种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宗教文化,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 这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印度文化相比有着较大差异 。
从本质上来说,印度文化中的“神”观念相对较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观念相对较多 。
因此 , 印度文化中的“神”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占主导地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
因此,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 中国传统文化对“神”观念有着一种天然的排斥;然而 ,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却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关系 , 因而对人与自然关系比较重视 。
自汉武帝接受了佛教思想之后,便开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实行大规模的“和合”政策 , 目的就是为了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融合起来;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佛教迅速传播开来 。
其中,佛教传入的速度尤其迅速 , 在我国历史上引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入华潮”,据不完全统计,仅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之间,就有高达一百万人以上的出家者 。
到了东汉末年,佛教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然而,这些都只是佛教传入的部分原因,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著名的“二皇帝一大臣”的政治局面 。
而在这一时期,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北魏时期有佛教徒八万余人,到了唐代已经达到惊人的一百七十万人以上;而其中许多人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子弟 。
到了唐代,佛教已经成为与儒学、道教相并列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 , 并逐渐成为唐朝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信仰,不过 , 由于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在唐朝前期都得到了较大发展,所以佛教与儒教和道教之间并没有出现激烈的冲突 。
中唐时期
唐朝自武则天称帝,到安史之乱结束,历时八百年 。这是一个很长的时期,这段时间里,唐朝对外战争频繁,国内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不仅在中唐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这一时期的著名僧人道宣、玄奘、义净等人都是这一趋势的代表 。
据《全唐文》记载:“(建中)六年四月己卯……玄奘法师自天竺取经归来 , 始译佛经 。玄奘法师取经归来……”从这一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三教合一”这一趋势在中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对印度佛教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
玄奘法师将印度佛教分为密宗、小乘三类,其中密宗就是后来的禅宗,玄奘法师在印度所学的众多经典 , 也被其带回国内 , 并在之后被翻译成汉文,传入中国,可以说,玄奘法师对佛经的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除此之外,道宣、义净等人对于佛家思想在道教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和改造《全唐文》记载:
“(建中七年)春二月癸巳,义净自天竺归国……六月廿五,作《涅盘经》;十月廿四,译《佛所行赞》;十二月廿九至京师……”道教创始人老子曾在《道德经》中对佛教经典作过评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道教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 , 并由其衍生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
老子对佛教思想的接受是有选择的,他认为佛教教义中“不取一物”、“无为”的思想不符合道家的精神 。
道宣、玄奘等人对于佛家思想在道教中的吸收进行了研究和改造 , 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佛教与道教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 。
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中国处于战乱频仍的状态,佛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在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仍然呈现出了上升趋势 。特别是禅宗,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禅宗中的六祖惠能被尊为中国佛教的“初祖” , 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中的主导派别 。
禅宗内部形成了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主要特点的“不立文字”学派;该学派认为,宗教都是在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后才产生的,而不是为了“讲经”而生,因此 , 该学派的主要目标是“明心见性” 。
禅宗主张把心当作一切事物的本源,并把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联系起来进行解释 。
佛教文化在五代时期得到了较为快速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内部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歧和矛盾 , 但总体来讲还是呈现出了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发展的趋势 。
一方面,由于佛教文化自身具有的包容性和兼容性特点,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另一方面 ,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产生强烈的冲击和影响,而是呈现出一种相对平和、自然、缓慢的发展趋势 。
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在僧俗之间的传播和发展呈现出了广泛的包容性和兼容性 。中国佛教内部对于“佛法”与“世法”之分的观点出现了一定的分歧 , 对于佛教世俗化、中国化也存在一定的质疑,而对于佛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宗教理念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
这一时期 , 中国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传播,而且佛教在中国社会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
特别是五代时期,佛教文化对儒教、道教等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以禅宗、密宗以及净土宗为代表的“新宗教”形态 。
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此期间佛教文化本身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 而只是随着佛教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需要在中国社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继承与发展 。
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禅宗、密宗和净土宗 。
宋代至清末时期
宋代的佛教 , 特别是禅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思想上,形成了新的禅宗哲学体系 , 进一步影响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这一时期出现了对佛教思想的系统整理 , 并且出现了禅宗的语录体著作,如《五灯会元》《宗镜录》《宝云记》等 。
其次 , 禅宗从政治上来说,经历了唐代的“灭佛”运动之后 , 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 。而宋代统治者则从维护国家稳定的角度出发,对佛经进行了全面整理和删改 。
自此,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寺院和僧人 。其中,禅宗五祖弘忍及其弟子神秀是这一时期禅宗的代表人物;另外,在宋代还出现了以《金刚经》为代表的经书 。
与唐代佛教文化相比 , 宋代佛教文化既有自身特有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唐代之前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 而唐代之后,则逐渐开始由儒释道合流形成新的佛教体系 。
最后 , 在宋代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大量优秀作品 。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主要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在小说创作方面以《水浒传》为代表;而在戏剧方面则以《西厢记》为代表 。此外,宋代出现了众多著名的文学家,如欧阳修、苏轼等 。
宋初,由于统治者提倡儒、释、道三教合流,三家在思想上相互融合,因而使得宋文化更加繁荣 。
从哲学的角度看,出现了“理一分殊”、“心性理境”、“心即理”、“心外无理”等思想观点;从政治角度看,出现了“三教合一”和“三教调和”的趋势
从教育角度看,出现了以《论语》和《孟子》为主要内容的经学体系;从宗教角度看 ,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佛教寺庙;从文学艺术角度看,出现了诗歌和小说创作的新高潮;从佛学著作看 , 佛教理论也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
【浅谈中国古代唐朝佛教文化的发展】
影响与评价
唐朝时期,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与其他宗教相互融合;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唐朝时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些观念、理论等,在思想领域影响深远,如三教合一、众生平等、因果论等 。
二是、佛教的一些教义和修行方法,成为了社会民众的信仰和追求,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 。
三是、佛教的一些思想观念、理论等,成为了统治者统治百姓的重要思想来源,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神道设教等 。
总之,唐代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 , 并与儒、道及民间信仰相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唐代佛教也受到了一些不公正待遇;但从总体来看,唐代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 。
结语
唐朝是一个极其繁荣昌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 , 佛教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佛教与儒、道、俗文化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朝佛教文化取得如此成就,不仅是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支持和发展佛教所致,也是社会各阶层普遍崇佛所致,同时也是民间信仰达到鼎盛时期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