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的来历?说到端午节或许很多人会想到战国时期的屈原,可提到清明节,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来历,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传说 , 一起来看看吧~
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设立寒食节,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每年清明节日期由此固定下来 。
清明节的由来是源于一个成语:割股充饥 。在春秋战国时期 , 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想方设法的去谋杀当今的太子申生 , 申生被迫自杀了 。而他的弟弟重耳为了避免被杀害便逃了出来,跟随他出来的人有很多 , 但最后大部分都离开了他,有一位名字叫介子推的臣子非常的朴实 。
有一次,重耳被饿晕了,于是介子推忍着痛把他自己大腿上面的肉割了下来,并且烤熟了送给重耳吃 。
十九年后,重耳重新回到皇宫当上了君主,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之后对他跟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臣子们大加封赏,可是却偏偏落下了介子推 。
终于有一天,有人在晋文公的耳边提起介子推,他这才想到,心里满是惭愧,便请人赶紧让他进宫来受赏,可差人去了几次介子推还是没有来 。后来晋文公亲自去到介子推的家里 , 可是介子推不愿意见他 。
有人给了一个主意:放火烧山 , 只留有一处逃生道,这样子他肯定出来了 。可是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出来,只好上山看看,可是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所有人,介子推和母亲在一棵柳树下被烧死了 。
于是晋文公就把他们安葬在了这棵柳树下 。在安葬他们的时候 , 晋文公发现了一块布,上面写有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第二年,晋文公再次来到绵山纪念介子推时 , 发现当年烧毁的那棵柳树又重新焕发了新生,晋文公触景生情 , 便给这颗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昭告天下,把这日定为清明节 , 这也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既悲伤又充满希望的节日,每逢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外出祭奠先贤,缅怀先人 。北方称之“扫墓”,但是南方较为忌讳“墓”“坟”这些字眼,所以称为“拜山” , 不管叫法有何不同,目的都是一个,就是表达“孝道、追思”之情 。
扫墓期间 , 除了带着供品祭祀以外,还要给坟添土,需要将坟拢高一点,这是作为后人应该做的事情 。旧时老一辈的都说,若是子孙后代人丁兴旺的话,那么每到清明时节后人就会过来添土,这里添土是指用铁锨将远处的土添加到坟头上 。
古时候的放风筝,除了正常的娱乐之外,其实还有一种特别的意思——除灾避祸 。古人在放风筝时 , 都随身带上一把小剪刀,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高高飞起后,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从而达到消灾避祸的目的 。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在清明时节,人们踏青放风筝,沐浴阳光,舒展筋骨,引颈远眺,极目云天,伴以徐步疾行,使冬天久居室内、内热积聚、气血积郁的人 , 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改善血液循环和加强肺呼吸容量 , 可起到清除“内热”和吐故纳新的功效 。
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 ,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 。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清明节的来历了,看完后大家清楚了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 ,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 ,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 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 , 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名称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6天就是清明节气 。在清明时节,春天已经来临,天气晴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
为了纪念屈原的
文章插图
2、清明节的由来80字是什么?清明节80字来历: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晋文公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感其忠义而设立的节日 。
清明节假期变迁: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 。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
清明节习俗:
一、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 ,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 , 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 , 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 , 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
二、折柳赠别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 , 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 。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 , 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 。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 , 历史相对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讳 , 才改为秋千 。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 。荡秋千的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 。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 , 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 。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 。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 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
原始社会 , 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 , 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 , 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 , 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 , 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 , 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据《汉书》记载 , 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 , 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 。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 , 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
清明节的由来80字: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 。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 , 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 , 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
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 , 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 。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 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 ,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
1、吃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为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 , 最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和白糖同炒 , 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 ,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
清明节的习俗:
1、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 , 古时叫“寒具” 。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
文章插图
3、清明节的来历简短30字 清明节的由来1、清明节的来历:相传春秋时期 , 晋文公下令将介子推死亡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介子推死后第二年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2、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 , 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
3、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 , 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
文章插图
4、清明节由来简介 清明节由来简介
清明节由来简介,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源自上古时代的信仰与春祭礼俗 , 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其历史发展中,留下来各种各样的习俗 。下面一起来看看清明节由来简介 。
清明节由来简介1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 , 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 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 , 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
清明的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 , 于是设计谋害太子申生 。太子申生被逼无奈,最后自杀 。申生死后 , 他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战乱,只好流亡国外 。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 谦虚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身边不乏有才能出众的朋友 。
重耳流亡的日子 , 遭受很多的屈辱,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时候,跟随他的臣子都陆陆续续弃他而去,身边仅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
重耳在这期间跋山涉水,历尽艰辛 。一次,重耳在途中又累又饿 , 差点晕倒,他的臣子介子推便从大腿上割下—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动得留下泪水 。
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杀晋怀公而立 。至此 , 流亡19年的,重耳才继任国君,即晋文公 。晋文公当上国君后,自然要封赏跟随他流亡的臣子 。但是晋文公却忘了流亡途中为他割肉充饥的.介子推 。
介子推呢?他淡泊名利之人 , 所以他到绵山隐居了 。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追悔莫及,他于是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 。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命人搜山,但是并没有找到介子推 。晋文公情急之下火烧绵山,想逼介子推现身,没想到这样反而害死了介子推 。
等晋文公发现介子推的.时候 , 他背着母亲死在一棵老枯柳树下 。介子推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悲痛万分的晋文公 , 将这—天定为寒食节 。
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登山去祭奠介子推,发现去年烧死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 。晋文公当下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并且当场折下几支柳条戴在头上 , 以示怀念之情 。
从此以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在各地也发展出不同的习俗,比如拔河、荡秋千、斗鸡等等 , 但是扫墓祭祖仍是千年不变的主题 。
清明节由来简介2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人们不仅会去扫墓祭祖,也会进行踏青郊游等活动 。所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 , 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它之所以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系 。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很接近,后来清明逐渐取代了寒食节 。而寒食节原有的一些风俗活动,比如:扫墓、冷食、荡秋千、郊游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
祭祖郊游孩子们最开心
这里主要讲下寒食 。所谓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 , 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带孩子回老家祭祖,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情感 。今年因疫情特殊时期,响应自治区领导防控要求 , 不参加聚集性活动 , 让孩子们参与网上祭拜活动了 。
节气涵义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 。
汉代至清初采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 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 。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 。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 , 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
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
清明节由来简介3故事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
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在文献记载中,介子推确有其人 , 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 。并且 , 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 , 这一说法最早也要到两汉之交才有记载(见于桓谭《新论》) 。
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附会而来 。据考 , 清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 。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 , 远在周代之前已经确定 。
中国地域辽阔 , 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 , 文献上主要记载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此后清明节的墓祭节俗渐出现于文献上 。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会被附会一个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 。
关于民间寒食习俗的记载,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东汉的文献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区 。即使在寒食习俗颇为盛行的唐宋时代,其传播范围也不出北方 。
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 。”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 。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 。
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 , 可作上坟的祭品 , 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 。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 。”清明前后 , 螺蛳肥壮 。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 。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 。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 , 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
文章插图
5、清明节的来历(100字左右)?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起源于古代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清明节源于古代农耕文化,是古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和缅怀亲人而规定的日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代表着尊重祖先、缅怀亲人的重要价值观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包括祭祖、扫墓、烧香等 , 是人们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感恩之情的方式 。同时,清明节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一个重要节日 , 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和农忙季节的到来 。
【清明节的来历简介90字,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祭祀先人的习俗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之推为纪念好友闵子骞,每年清明时节前往其墓祭拜 。此后,人们为了纪念已故亲友,开始在清明节前后前往墓地扫墓祭祀 , 后来逐渐演变为全国性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通常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 也是一个传统的踏青节日,人们会到户外野餐、登山、赏花等 。
清明诞生于周朝末期,晋国公子重耳被迫逃亡 , 饥寒交迫时随臣介子推割肉做汤给重耳吃,后重耳登位,介子推携母归隐 。文公为逼介出山放火烧山,结果介却死于山中 。后来为纪念介,把那天为寒食节,次日为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