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分别照射在地球那个位置?地球绕自转轴的旋转称为“地球自转” 。自转轴比较稳定地指向北天极,自转一周约23小时56分,称为一个恒星日 。由于潮汐摩擦,地球在100年内自转大约减慢2毫秒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旋转的 。天体的东升西落和地球的昼夜更替现象就是这种自转产生的结果 。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的轨道是一个接近圆形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焦点上 。每年的1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一个点 , 称为“近日点”,在这个点上地球距离太阳1.47亿千米,在近日点地球运行会快一些 。7月初 , 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一个点,称为“远日点”,地球距离太阳1.52亿千米 , 在远日点地球运行会慢一些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1年,约365.25天 。地球自转平面是赤道平面,公转轨道面为黄道面 , 两者构成一个23度27分的“黄赤交角”,相交的两个点为春分点和秋分点 。地球自转轴垂直于赤道平面 , 与黄道面形成66度33分的交角,所以地球是歪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 。由于地球是歪着身子在黄道面上运行,在一年中不同的时间,南半球和北半球受到的阳光照射也不相等,阳光照射最多的半球是夏季,阳光照射最少的半球是冬季,其它是春秋二季 。春秋二季是过渡季节,这时阳光直射赤道附近的区域,南北两个半球阳光照射情况相当 。每年3月21日左右,当阳光直射点从赤道以南移向赤道以北时,就为春分季节,北半球是温暖的春天,昼夜相等 , 南半球则是秋天 。阳光直射点继续北移,北半球越来越热,白昼时间延长,夜晚时间缩短,而南半球情况正好相反 。每年6月22日左右,当阳光直射北纬23度27分的北回归线上时,就为夏至 , 北半球是夏天,白昼最长,而南半球却是严冬 , 夜晚最长 。夏至以后,阳光直射点又转向南移,北半球白昼变短夜晚变长,南半球反之;每年9月23日左右 , 当阳光直射南移到赤道时,就为秋分,北半球进入秋天,南半球则是春天,昼夜相等 。秋分之后,阳光直射南半球,并且继续南移,北半球白昼缩短夜晚延长,南半球相反 。每年12月22日左右,阳光直射南纬23度27分的南回归线,就为冬至 , 这是南半球是炎热的夏季,昼长夜短;北半球是寒冷的冬季,昼短夜长 。冬至以后,阳光直射点又转向北移,直到又北移至赤道时,就完成了一个周期 , 这就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成因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特有的内容 。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既用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 。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 冬至日的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
地球公转与自转形成黄赤交角,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的周期性变化,也就形成了气候、昼夜长短、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 。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以24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 。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 ,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冬至日的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文章插图
2、冬至太阳直射哪里?冬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根据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 。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 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 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 。冬至以后 , 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 , 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
冬至日虽然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 , 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 , 热在三伏”的说法 。
扩展资料:
我国南北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经过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我国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宴饮的习俗 。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成为多数北方中国人冬至的风俗 。古人喜贺冬至,冬节是“时年八节”之一,各种冬至节日食物甚多 。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 , 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 , 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
文章插图
3、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内无阳光照耀进入极夜状态 , 南极圈内进入极昼状态 。
对比以上图示,当任意两条平行光线照射地面时 , 入射角(0°–90°)越小,其光照射面积越大 。所以当北半球为冬至日时,其太阳高度角最?。?所以光照面积最大 。
文章插图
4、冬至太阳直射点在什么位置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夜,南极圈内极昼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通过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的位置是南回归线可以确定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 ,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 。具体如下:1、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20或21日 。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 。2、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 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 , 且越往北越长 。3、秋分(autumnal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 , 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夜 , 南极圈内极昼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通过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的位置是南回归线可以确定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 ,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 , 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过后 , 太阳直射点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 。具体如下:
1、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20或21日 。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 。
2、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 , 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
3、秋分(autumnal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 , 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
文章插图
5、冬天太阳照射角度是多少?冬天太阳照射角度是45度 。
冬天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折回向北 。立冬时节,太阳到达黄经225° 。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 。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 。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
其他时刻太阳照射角度:
1、日出时刻 , 太阳与地面的夹角是0°/180° 。
2、正午时刻,太阳与地面的夹角理论是90°,但这叫正午太阳高度角,而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该地的纬度位置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的 。
3、日落时刻,太阳与地面的夹角是0°/180° 。
日出时刻,太阳与地面的夹角是0°/180° 。
正午时刻,太阳与地面的夹角理论是90°,但这叫正午太阳高度角,而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该地的纬度位置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的 。
日落时刻,太阳与地面的夹角是0°/180° 。
太阳直射点简介:
【冬至的阳光照射情况,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分别照射在地球那个位置?】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 , 此后向北移动 。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 。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 。冬至(12月22日前后) ,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