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瓜是怎样传到中国的黄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 。也有学者认为是分两路传入我国,一路是在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时代,由张骞经由丝绸之路带入中国的北方地区 , 并经多年驯化,形成了华北系统黄瓜 。另一路经由缅甸和印中边界传入华南 , 并在华南被驯化 , 形成我国华南系统黄瓜 。
真正成熟的黄瓜叶绿素含量较低 , 外皮呈淡黄或金黄色,但其口感较差 。人们在栽培过程中发现嫩黄瓜生吃更清脆可口,所以未成熟的时候就摘下来食用 。此外,改名为黄瓜还与其开黄花有关 。
扩展资料
黄瓜起源印度东北,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1494年,西班牙人哥伦布在海地实验种植黄瓜,黄瓜的美洲之旅自此起步:1535年加拿大有了黄瓜种植记录;1584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黄瓜成为日常蔬菜品种;160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农民开始种植黄瓜 。
黄瓜最初的起源地,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热带雨林地区,这里温暖湿润,适合野生黄瓜生长 。英国科学家堪拉培在《栽培作物的起源》中认为 , 根据世界各地黄瓜的名称和古代地区的栽培记录来看,黄瓜原产地在印度东北 。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明明是绿色,为啥叫黄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瓜
黄瓜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的 。
黄瓜的原产地并非中国 , 最早栽培黄瓜的地区是印度 。早在3000多年前,印度就开始栽培黄瓜,他们第一个将野生黄瓜驯服成了一种能够食用的蔬菜 。张骞出使西域后,将黄瓜带回到中原,广泛种植于大江南北 。
黄瓜刚刚传入中国时,名叫“胡瓜”,这是因为,人们称西域一带的人为“胡人”,因而得名 。后来 , “胡瓜”被改名为“黄瓜”,直至如今 。
黄瓜的生长习性
【黄瓜是由谁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的,黄瓜是怎样传到中国的】1、温度:黄瓜喜温暖,不耐寒冷 。生育适温为10~32℃ 。一般白天25~32℃,夜间15~18℃生长最好;最适宜地温为20~25℃,最低为15℃左右 。最适宜的昼夜温差10~15℃ 。黄瓜高温35℃光合作用不良,45℃出现高温障碍,低温-2~0℃冻死,如果低温炼苗可承受3℃的低温 。
2、光照:华北型品种对日照的长短要求不严格,已成为日照中性植物,其光饱和点为5.5万勒克斯,光补偿点为1500勒克斯,多数品种在8~11小时的短日照条件下 , 生长良好 。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明明是绿色,为啥叫黄瓜
黄瓜又名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 。
胡瓜更名黄瓜始于赵,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 。他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后,对自己国家的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 。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 , 违者问斩个赦 。
扩展资料
黄瓜的营养价值
黄瓜味甘,甜、性凉、苦、无毒,入脾、胃、大肠;具有除热 , 利水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烦渴 , 咽喉肿痛,火眼,火烫伤 。还有减肥功效 。
黄瓜皮所含营养素丰富,应当保留生吃 。但为了预防农药残留对人体的伤害,黄瓜应先在盐水中泡15-20分钟再洗净生食 。用盐水泡黄瓜时切勿掐头去根,要保持黄瓜的完整,以免营养素在泡的过程中从切面流失 。另外,凉拌菜应现做现吃,不要做好后长时间放置,这样也会促使维生素损失 。
黄瓜原名叫胡瓜 , 是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国的 。在后赵时期,石勒登基做皇帝后,因为自己国家的人称呼不妥,严禁胡字出现,胡瓜就正式更名为黄瓜,后来因为黄瓜易于种植,产量也大,用途也多,黄瓜就在各地传播开来 。
黄瓜是一种葫芦科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各地普遍有栽培 。黄瓜广泛种植于温带和热带地区,是中国各地夏季主要的菜蔬之一,在很多的温室大棚有栽培种植 。黄瓜入口食用时带有一种甘甜的味道,十分美味,黄瓜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B2、维生素C磷、铁等营养成分 。黄瓜表皮也营养丰富,可以食用,表皮带有一种苦味 。黄瓜热量不高,可以当作减肥食物食用 。
黄瓜要种植在温暖的环境下,黄瓜不耐寒冷,生长环境在10―32度为好 。种植黄瓜要时常浇水,要保持8―11小时的短日照条件,要选择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种植 。
黄瓜原产印度西北部喜马拉亚山脉地区,古代由印度分两路传入我国 。一路是在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时代 , 从波斯的巴库托利亚由丝绸之路经新疆带回中国北方,经驯化形成华北系黄瓜 。另一路是从印度和东南亚等地经水路(海路)传入华南,经驯化形成华南系黄瓜 。
文章插图
2、我们平时吃的黄瓜,是谁从西域带回来的?张骞 。
黄瓜是张骞由西汉从西域带到中原的 , 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带回了黄瓜,还带回了苜蓿、芝麻、蚕豆、核桃、葡萄、石榴、胡萝卜、香菜、大蒜等农作物 。
黄瓜古称胡瓜,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把西域或者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称作为“胡” , 因此从这些地区带来的食物都会有个胡字,表明是来源于西域地区的产品 。
张骞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对古代中亚、西亚进行实地勘察的人物,他对当时西域地理、人文、风俗、社会等领域的研究为中国历史文化传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
据悉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石勒建立后赵,由于石勒是羯族 , 非常讨厌被称为胡人,所以忌讳“胡”字,所以后面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胡瓜改为了黄瓜 。
黄瓜的生长习性
温度:黄瓜喜温暖 , 不耐寒冷 。生育适温为10~32℃ 。一般白天25~32℃,夜间15~18℃生长最好;最适宜地温为20~25℃,最低为15℃左右 。最适宜的昼夜温差10~15℃ 。黄瓜高温35℃光合作用不良,45℃出现高温障碍 , 低温-2~0℃冻死,如果低温炼苗可承受3℃的低温 。
光照:华北型品种对日照的长短要求不严格,已成为日照中性植物 , 其光饱和点为5.5万勒克斯,光补偿点为1500勒克斯,多数品种在8~11小时的短日照条件下,生长良好 。
黄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 。也有学者认为是分两路传入我国,一路是在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时代,由张骞经由丝绸之路带入中国的北方地区,并经多年驯化,形成了华北系统黄瓜 。另一路经由缅甸和印中边界传入华南,并在华南被驯化,形成我国华南系统黄瓜 。
张骞 。
黄瓜古称胡瓜,原产东印度西北部 。黄瓜也是张骞从西域带入我国的 。黄瓜最早时被称为“胡瓜”,东晋时,赵王石勒本是羯族人,但他很恼火别人称羯族人为胡人 。所以,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凡语言或文字中出现“胡”字者,斩无赦 。
黄瓜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 。除了黄瓜,张骞带回不少东西,石榴也是他带回来的 。
黄瓜又称胡瓜是张赛出使西域带回来的e
文章插图
3、黄瓜古称胡瓜由西汉谁从西域带到中原?黄瓜古称胡瓜,由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 。
黄瓜古称胡瓜,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把西域或者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称作为“胡”,因此从这些地区带来的食物都会有个胡字 , 表明是来源于西域地区的产品 。
张骞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对古代中亚、西亚进行实地勘察的人物,他对当时西域地理、人文、风俗、社会等领域的研究为中国历史文化传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带回了黄瓜,还带回了苜蓿、芝麻、蚕豆、核桃、葡萄、石榴、胡萝卜、香菜、大蒜等农作物 。
张骞的主要成就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 。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 , 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 , 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
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 。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
文章插图
4、黄瓜又称胡瓜由西汉谁从西域带到中原?黄瓜古称胡瓜是由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 。
黄瓜茎基部有生不定根的能力,尤其是幼苗,生不定根的能力强 。不定根有助于吸收肥水 。在栽培过程中 , 茎基部经常形成一些根原基 , 采取有效措施,创造适宜诱根环境,促其根原基发育成不定根,有助于植株生长发育 。
吃黄瓜注意事项
不要把“黄瓜头儿”全部丢掉黄瓜尾部含有较多的苦味素,不要把“黄瓜头儿”全部丢掉 。味素对于消化道炎症具有独特的功效 。可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产生大量消化酶,可以使人胃口大开 。苦味素不仅健胃,增加肠胃动力 , 帮助消化,清肝利胆和安神的功能,还可以防止流感 。
不宜弃汁制馅食用黄瓜的营养价值丰富,早晨喝一杯黄瓜汁能起到清爽肠胃的作用 。黄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 , 做馅时 , 要将黄瓜擦成细丝略微切一下,挤出水,挤出的水不要扔掉,留在盆中备用 。
文章插图
5、黄瓜由西汉谁带来?黄瓜由西汉张骞带来的 。黄瓜是由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的,称为胡瓜,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其改为黄瓜 。
黄瓜形态特性
叶柄稍粗糙,有糙硬毛 , 长10至16厘米,叶片宽卵状心形,膜质 , 长、宽均7至20厘米,两面甚粗糙,被糙硬毛,3至5个角或浅裂,裂片三角形 , 有齿 , 有时边缘有缘毛,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弯缺半圆形,宽2至3厘米,深2至2.5厘米,有时基部向后靠合 。
雌雄同株 。雄花常数朵在叶腋簇生 , 花梗纤细 , 长0.5至1.5厘米,被微柔毛,花萼筒狭钟状或近圆筒状,长8至10毫米 , 密被白色的长柔毛 , 花萼裂片钻形 , 开展,与花萼筒近等长,花冠黄白色 , 长约2厘米,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急尖 。
果实长圆形或圆柱形,长10至30厘米,熟时黄绿色,表面粗糙 , 有具刺尖的瘤状突起,极稀近于平滑,种子?。?狭卵形,白色,无边缘,两端近急尖 , 长约5至10毫米 , 花果期夏季 。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 – 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