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四个阶段包括危险源识别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四个阶段包括危险源识别、危险源分级、风险控制和效果验证与更新 。
风险管控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投资主体有意识地放弃风险行为,完全避免特定的损失风险 。简单的风险回避是一种最消极的风险处理办法,因为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往往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 。所以一般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会采用这种方法:
(1)投资主体对风险极端厌恶 。
(2)存在可实现同样目标的其他方案,其风险更低 。
(3)投资主体无能力消除或转移风险 。
(4)投资主体无能力承担该风险,或承担风险得不到足够的补偿 。
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不是放弃风险,而是制定计划和采取措施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减少实际损失 。控制的阶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 。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损失的概率,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实际发生的损失 。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 , 是指通过契约 , 将让渡人的风险转移给受让人承担的行为 。通过风险转移过程有时可大大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程度 。风险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合同和保险 。
(1)合同转移 。通过签订合同,可以将部分或全部风险转移给一个或多个其他参与者 。
(2)保险转移 。保险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风险转移方 , 为了帮助企业风险管理者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 。
文章插图
2、风险分级管控四个阶段包括什么法律分析: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 、风险控制、效果验证与更新 。
法律依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 。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 , 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
文章插图
3、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四个步骤是什么法律分析: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四个阶段包括危险源识别、危险源分级、风险控制和效果验证与更新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状况,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检查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分类分级监督管理的要求,制定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 , 并按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 。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三、方法步骤
(一)企业层面
1.排查风险点 。各市、县(市、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广泛发动企业,全方位、全过程排查本单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 , 包括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输送管线、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矿山采空区、施工场所、城市垃圾堆场、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
2.确定风险等级 。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先确定风险类别(泄漏、火灾、爆炸、中毒、坍塌、坠落等危险因素和高温、粉尘、有毒物质等有害因素),然后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级(1级最危险,依次降低) 。
3.明确管控措施 。企业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 , 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公司、车间、班组、岗位),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包括制度管理措施、物理工程措施、在线监测措施、视频监控措施、自动化控制措施、应急管理措施等),形成“一企一册”于2016年9月底前报当地安监等有关部门备案 。
4.风险公告警示 。公布本企业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 , 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 。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工作场所、工作岗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设备设施和撤离通道等 。同时,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相邻企业单位 。
5.排查消除隐患 。企业要针对各个风险点制订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标准和清单 , 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企业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 。
6.加强应急管理 。企业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编制应急预案,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关应急预案相衔接 。企业要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邻近专职救援队签订救援协议 。在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要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 。重点岗位要制定应急处置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经常性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 。
7.防控职业危害 。企业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明示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作业现场要配备职业危害防护装备,定期检查更新 。要依法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防护用品用具,并监督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 。要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定期组织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现状评价,切实保障职工安全健康权益 。
文章插图
4、风险管理有4个步骤,分别是什么内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 风险调整 。
1、 风险识别 风险的重要特征是其不确定性和潜在性,不容易被人们感受或理解 。因此 , 风险管理首先要做的是识别风险,即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来识别和区分风险 。这些科学的方法通常包括:问卷调查、财务报表分析、组织相关数据和文件审查、设备设施自检、企业内外专家咨询等,可以同时使用一种或几种方法 。时间 。
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利用各种概率和数理统计方法 , 计算出风险发生的频率并估计其损害程度 , 不仅包括直接损害程度、防范和应对风险所消耗的人员和财产,还包括间接损失 。与直接损失相关的程度 。其目的是针对带来不同程度损失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对策 。
3. 风险控制 为了经济有效地控制和降低风险,必须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措施 。
4. 风险调整 这是为了检查和评估不同风险控制措施的结果,以便对原有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是风险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估,不断完善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以获得最佳的成本效益 。
拓展资料: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不确定性的战略规划过程 。考虑到风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管理过程相对复杂 。一般来说 , 整个管理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
(1)明确范围 , 明确目标 。明确管理对象的状态范围,明确管理活动要达到的目标 。企业管理者要从资本运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入手,根据任务要求.
, 确立资本运作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同时,还需要对目标风险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潜在的风险威胁调整目标架构,最终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目标体系 。
(2)分析风险成因 , 识别风险类型 。现阶段应根据目标和要求,认真研究资本运作的内外部环境,找出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并据此划分风险类型 , 为寻找防范措施提供思路 。风险 。
(3)判断风险概率和风险强度 。风险概率是指风险实际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强度是指风险的影响程度,即风险值 。这两个指标可以通过某种不规则数量的方法来计算 。具体方法见本章第二节 。
(4) 风险效用评估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确定各类资本运作主体对待风险的效用价值 。通过风险效用评估确定资本管理主体的风险收益效用值后,即可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
(5)风险规避设计 。风险规避设计是风险管理的核心 。主要由预警、预防、控制、应急等子系统组成 。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监测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尤其是风险值较大的关键要素,及时灵敏地发现异常征兆,准确预测风险 。风险预警一般通过设置临界值来实现 。当企业资本运作的内外部条件变化在临界值以内时,表明经营过程处于安全状态 。当变化超过临界值时,说明情况异常 , 应及时报警 。企业应准备一定的应急措施,以应对突发风险,将风险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
(6)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风险管理的效果一般用成本收益比法来评价和判断,即比率=收益/成本 。效益是达到风险管理目标后获得的实际效果,通常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表示;费用是指风险管理活动的实际费用 , 分为货币性费用和非货币性费用 。比率越大,风险管理活动的效果越好,反之亦然 。
(7)总结经验,提高水平 。企业经营者在完成整个风险管理活动后,应总结前一阶段的风险管理运作情况,积累更多经验,提高资本运作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
风险管理 ( Risk Management )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 。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
风险的种类包括:
一、市场风险: 市价波动对于企业营运或投资可能产生亏损之风险,如利率、汇率、股价等变动对相关部位损益的影响 。
二、信用风险:交易对手无力偿付货款、或恶意倒闭致求偿无门的风险 。
三、流动性风险:影响企业资金调度能力之风险 , 如负债管理、资产变现性、紧急流动应变能力 。
四、作业风险:作业制度不良与操作疏失对企业造成之风险,如流程设计不良或矛盾、作业执行发生疏漏、内部控制未落实 。
五、法律风险:契约之完备与有效与否对企业可能产生之风险,如承作业务之适法性、外文契约及外国法令之认知 。
六、会计风险:会计处理与税务对企业盈亏可能产生之风险,如帐务处理之妥适性、合法性、税务咨询及处理是否完备 。
七、资讯风险:资讯系统之安控、运作、备援失当导致企业之风险,如系统障碍、当机、资料消灭,安全防护或电脑病毒预防与处理等 。
八、策略风险:于竞争环境中,企业选择市场利基或核心产品失当的风险 。风险管理原则:
1、强调事前管理 。
2、数量化佐证以衡量风险程度 。
3、预设最坏的情境 。
4、模拟评估 。
5、弹性化调整 。
对于风险管理政策,应明文订定营业策略或方针、业务计划、内控与稽核制度,建立风险部位限额呈报董事会核定 , 评估执行绩效并适时检讨修正 。
风险管理的体系与流程
风险主要有四种类型:财务风险、商业风险、管理风险、操作风险 。针对这些风险,风险管理有一套集文化、方法、模型、管理制度、组织架构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 。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模块一: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无论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还是对企业发展都非常重要 。一个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防止减少股东资产自失,缩小减少代理人所引发的各种成本 。所以,治理结构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企业实行有效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 。
模块二:风险管理组织 。风险管理组织是专门为企业从事风险管理活动而成立的机构,是职业的风险管理执行者 。这个组织对于企业高层风险管理决策的贯彻和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 。
模块三:财务运营和公司运营的政策、制度与程序 。所谓的财务运营政策和程序 , 其实是对财务决策的一系列规定,这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就一般企业而言,随着决策涉及财务金额的增加,签字领导的级别也必须相应提高,这就是企业财务运营程序的一个简单例子 。其实,对于企业而言,这里的逻辑并不是因为怀疑每个人都有可能出问题而制定制度,而是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就肯定或非常有可能会出问题 。
模块四:内部审计系统 。内部审计系统不仅包括财务报表的审计,也包括公司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情况、战略的贯彻情况、依法运行的情况等的审计 。风险管理的步骤是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风险管理、风险监控,其实就是明确风险、量化风险以后 , 对风险进行管理和降低,然后进行风险监控 。
风险管理体系的几个环节——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组织、政策与程序、内部审计 , 其实就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几个保障(见图) 。这也是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在这个圈子里面,所有东西都会对企业风险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个治理紊乱的公司,经营不可能规范;而一个经营不规范的公司 , 风险不可能避免 , 决策失误、资产流失更是在所难免 。
所以,要想做好风险管理,必先完善风险管理的三个流程:
风险管理计划 。考察各种风险,判断风险的性质和后果,对风险进行分类,选择风险处理的方案,编制风险处理的实施计划 。当然 , 这也是风险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 。风险管理流程,实际上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风险管理工作的步骤 。
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根据风险管理计划,安排风险管理的人事布局和组织体系,包括业务分工、权力安排和组织结构等 。这一环节的工作有的直接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防止风险;有的则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安排,比如公司对采购环节的控制和风险管理,就应该考虑如何保证采购员采购的物品符合质量要求,保证采购员不会和卖方串通,这里就需要一种结构 , 使得采购员之间、采购员和公司的其他监管人员及财务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
风险管理的考核 。按照规定,进行经营业绩和管理流程的记录、评价、分析和考核,形成制度化管理方式 。这是风险管理规范化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
风险管理体系(Risk Management System)指的是组织管理体系中与管理风险有关的要素集合 。分别包括风险管理策略、组织职能体系、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理财措施这四个方面 。
文章插图
5、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四个等级【风险分级管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什么,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四个阶段包括危险源识别】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风险分为蓝色风险、黄色风险、橙色风险和红色风险四个等级 。
蓝色风险包括五级风险和四级风险;黄色风险为三级风险中度危险需要控制整改;橙色风险,二级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红色风险,一级风险不可容许,巨大风险,极为危险,必须立即整改 , 不能继续作业 。
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 , 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就是指通过识别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 并运用定性或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其风险严重程度,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规定 。
风险管控措施有哪些
1、是进行风险点排查 。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并重点排查生产工艺技术及流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生产经营场所,有限作业空间等设备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以及相关作业活动;
2、是进行风险因素辨识 。对排查出的风险点选择适用的分析辨识方法进行风险因素辨识 , 明确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和环境影响因素;
3、是进行风险评价和分级 。根据风险因素辨识情况,对风险点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将风险等级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
4、是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的确定 。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且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涉及重大危险源等风险点,应当确定为重大风险 。发生过1次以上不足3次的轻伤且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因素的场所且同一作业时间作业人员在3人以上不足10人的风险点,应当确定为较大风险 。
法律依据:
《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第十七条
制定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应当根据环境污染状况、公众健康风险、生态环境风险、环境背景值和生态环境基准研究成果等因素 , 区分不同保护对象和用途功能,科学合理确定风险管控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