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那么聪明为什么会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呢?他与司马光同流吗?苏轼那么聪明,也会反对王安石变法,其中原因和当时的局势 , 以及苏轼本人的性格都有些很大的关系 。
宋神宗时期,国家积贫积弱 ,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于是宋神宗召王安石商量解决策略 。王安石主张施行变法,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开始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
新法让百姓苦不堪言
王安石主张祖宗之法可以变 , 他制定了一套新法,但是新法却潜藏着许多的发展弊端 。他以富国强兵为宗旨,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收入当然是从人民身上压榨的,这就让社会更加不稳定 。
许多反对变法的朝廷重臣都退出朝廷,要么辞官归隐 , 要么到外地任职,以表示他们的不满 。
苏轼一直关心民生疾苦,希望革新以改善当前的状况,因此他一开始是支持革新思潮的 。但是王安石所实施的新法却更加让老百姓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 。赋税增加,农民生活苦不堪言 。而且当时一批有才能的人逐渐退隐 , 宋神宗求贤若渴,于是大肆招揽人才 。一些人就趁机而入,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条件地支持王安石,官场混乱不已 。
性格直率,挺身而出
在这种繁杂的情况下,苏轼如果发出对变法的反抗声音,很容易就会遭到敌对和招来厄运 。但是苏轼并没有因此退缩,他性格直率,有不入眼的事情必须要吐露 。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绪在苏轼的心中燃烧,他不能退缩,而是要挺身而出,与变法派进行倔强的抗争 。
苏轼写了一篇千言的《上神宗皇帝书》,奉劝神宗“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并对新法进行了全面攻击 。书中字字恳切,饱含了对国计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但是新法刚刚起步,怎能就这么快止步呢?所以这篇上书沉入了大海 。
责任与担当的指引
【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那么聪明为什么会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呢?他与司马光同流吗?】苏轼当年就是因为言辞恳切正直 , 得到赏识,考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因此他觉得自己有义务进言进策 。当苏轼任编排官时,发现有考试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之人,最后却被宋神宗列为了第一,苏轼十分气恼 , 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新法,可是却让宋神宗越来越不高兴,还被王安石说是不知轻重 。苏轼一腔为国为民的热情,在现实中被慢慢消磨,于是他只能渐渐不再提政事了 。
另外,苏轼和司马光是同流 。
司马光也反对王安石变法,他认为推行新法弊大于利 。司马光主张节俭用度,不应增加百姓的赋税;他主张应该惩治时弊,安定民心 。但是最后司马光无法阻止变法 , 因此只能选择离开朝廷,不谈国事了 。
不是同流 。其次,因为如果王安石的变法真的实施了,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 漏洞是显而易见的,苏轼这样敢说敢做的人当然是直言不讳地反对 。
因为他看中了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之处,所以要反对;并不是以司马光同流合污,而是出自自己真实的看法 。
政治主张不同而已,苏轼觉得王安石变法太过激进 , 动摇国本,与司马光不同流 。
文章插图
2、为什么苏轼如此反对王安石变法?北宋神宗时期,朝廷想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于是要求王安石发动变法运动,后来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包括苏轼 。苏轼抵制和抗议王安石变法 。苏轼在推行变法前指出,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过于激进,在北宋社会不可能长久 。
苏轼为什么要改革王安石?
1069年,苏轼曾三次上书宋神宗,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缺点 。其中,苏轼就王安石提出的贡举法向宋神宗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
苏轼认为 , 王安石提倡的人才选拔制度只注重能力,不注重人品 。如果按照贡举法选拔人才,朝廷中会有很多投机分子 。苏轼正面批判王安石选贤任能,漠视百姓利益 。随后,苏轼遭到王安石等维新派的打压 。
然而,这并没有使苏轼放弃 , 他两次写信给宋神宗 , 全面抨击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弊端 。苏轼以雇役法为例指出,为民服务的钱会增加百姓的税收负担,而对于那些投机取巧的贪官来说,他们还能从中得到不少好处 。如果实施这项措施,只会引起人民的悲哀 。
苏轼的多次劝谏,统治者根本不重视 。毕竟他只是一个官职很低的公务员 。苏士明知道宋神宗变法的决心和毅力,但仍上书提醒变法措施的弊端,可见苏轼是一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 。不久之后,苏轼被维新派排挤,离开了京城 。后来,他给宋神宗写了他亲眼所见的真实情况,向他解释了改革后人民的生活状况 。
文章插图
3、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主要是政见不同 。
苏轼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是在财税政策改革上,王安石搞租税、差役、兵役等货币化改革 , 同时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而苏轼则主要保留出劳力代役等传统形式,认为政府不应当与小民争利 。
司马光反对变法是学术与政见的原因 。宋代儒学昌盛,他们掌握了社会舆论权,官僚阶层又基本都是儒家士子 。因此司马光代表的儒家是王安石变法的最彻底反对者,这是政见之争,思想之争,是不可调和的!
苏轼则是针对具体变法实施过程进行反对,因为变法实施中走了样,不仅没有实现初衷,反而使得情况变得更差 。大体而言,王安石变法没有先进行吏治 , 也就是官员没有整顿,没有把不合格的官员清退,没有培养一批真心拥护变法的官员,变法的思想没有统一 。
用原来的官员来推行变法,他们阳奉阴违,变相利用变法牟利,最终百姓不但没有得到变法允诺的好处 , 反而比以前更加贫苦了 。因此苏轼反对变法是反对的推行方式方法,是具体操作问题,是可以调和的 。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
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 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
4、政策执行不力 。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
7、保守派强烈反对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 , 而是政策性的争议;并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 。
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变法
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主要是政见不同 。
苏轼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是在财税政策改革上,王安石搞租税、差役、兵役等货币化改革 , 同时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而苏轼则主要保留出劳力代役等传统形式,认为政府不应当与小民争利 。
其他方面的意见不是很大 。苏轼与司马光等人是不同的 , 只有王安石赞同的,司马光一律反对,而苏轼则是相结平和的,因此后来司马光上台执政 , 苏轼也是受排挤的 。
苏轼代表的是守旧派,对于激进想法必然是抱着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态度,老祖宗的东西 , 他们是不会乱动的,何况这是触犯守旧派的利益 。谁会做不利益自己利益集团的事 。
对于王安石的初衷苏轼是持肯定态度的,但苏反对王变法过程的理想主义倾向,认为变法要脚踏实地不可操之过急 。
政治头脑太差 , 骑墙派 。
文章插图
4、苏轼和司马光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苏轼和司马光还有王安石都是在北宋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其实苏轼和王安石一开始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只可惜当时的王安石并不具有宰相之才,性格过于刚愎自用 , 狂妄 , 而且当朝君主年轻气盛,非常渴望建功立业,就任人唯亲 , 不分好坏 。所以苏轼和司马光就非常反对王安石变法 , 只可惜这一个反抗不能得到君主的理解 。
一、改革虽好,但是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之中遇到了阻力王安石针对宋朝内部冗兵冗费的问题 , 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军备,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及抑制土地兼并 , 并且相继出台了非常多的法律,但是改革虽然很好,但是实施起来就难了 。比如说,青苗法,初衷是让百姓自愿贷款的 , 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强迫起了老百姓贷款 , 并且利息还非常高,这非但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还让农民的怨声四起 。再有一个就是募役法,初衷是想让农民从劳累的苦役之中解脱出来 , 并且促进农业的生产发展,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不但没有减少劳役的时间 , 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
二、三人对待祖先遗产的态度不同苏轼和司马光都是比较强调祖先崇拜,自然不想让变法破坏了老祖宗千百年来的文化遗产 。而王安石的变法不仅仅不够完善,而且还破坏了祖宗之法 。这就等同于让原本安定的社会秩序给破坏掉了一样 。所以说 , 苏轼和司马光对于王安石的变法非常反对,特别是司马光,表现得就更加极端了 。
三、对于自己的利益集团维护苏轼对抗王安石,其实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 , 但是却要维护好双方的利益,也就是所谓的朋党之争 。当时,为了通过王安石变法,就生成了两个派别,一个是改革派,一个是保守派 。为了达到变法目的,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把那些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留下来 , 把反对他的人给压制下去 。直到变法了以后,两个派别之间的斗争就更加厉害了 。本来变法两个人都是处于佛系的态度,后面就变得直截了当,反对的就是反对 , 支持的就是支持 。
这就是他们政治立场的不一样 。在当时那个环境,谁也不是先知,王安石变法究竟结果如何谁也不知道,他们只是从另外一个方向做的考虑
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王安石的青苗法损害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政治集团利益 。加上政策的分歧 , 他们必须阻止变法 。
他们觉得变法影响了士族阶级的利益,不利于他们这种群体,所以就反对 。
文章插图
5、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如下:苏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 , 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 。
1、苏轼兄弟先是赞成变法的 , 后来也动摇了 , 并从背后一击 , 把王安石大骂一顿,并劝其不要做“逆人情之事”,而要“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 。苏轼代表的是守旧派,对于激进想法必然是抱着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态度,老祖宗的东西,他们是不会乱动的,何况这是触犯守旧派的利益 。谁会做不利益自己利益集团的事 。
2、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宋代形成了比较大的朋党气候 。同一政治意见的人相互包庇,每人都推荐自己信任的朋友、拉自己的关系,结果废公趋私,变成一个大的自利集团 。所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 本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大原则 。
3、王安石属于激进派,他的本意虽然是好的,但是他太过急于求成 , 做事讲究效率 , 不管实际情况 。以至出现了一些危害人民的现象.比如他的青苗法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竟然向地方摊派 。加上地方官腐败,层层剥削 , 百姓所要交的钱比高利贷还高 。出现了社会动荡的情况 , 所以就有很多人反对 , 苏轼就是其中之一 。
4、另外,苏轼和司马光是一起的,他们认为,天下钱,不在官则在民,王安石变法,虽然有效地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人民却受剥削过重,故他们反对 。
5、最重要的是,由于王安石的吏治改革撤销了许多闲散的官职和免去许多通过“推恩”受官的人的官职,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切身利益,他们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