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节的别称春节的别称有新春、岁节、年节、新禧、新年、大年等 。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 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在春节期间 , 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 , 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 , 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
元宵节介绍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 , 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春节
文章插图
2、春节有哪些别称?春节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节日 。它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盛大的一个节日 。
春节为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 。这种叫法大概起源于周代 。因为对于“年”,尧称“载”,夏曰“岁”,商曰“祀”,到了周代才称“年” 。“过年”是农业收获后的一个大庆祝日 。古书载:“年,谷熟也;从禾、干声 。春秋传曰:大有年 。”又说:“五谷皆熟曰有年,大熟曰大有年 。”五谷丰登,俗称“好年冬”或“好年景” 。
我国民间惯用农历,代代相传,未易转移 。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 , 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形式 。因为历时久远,深入人心,所以形成为固定的习俗 。其中主要有:(1)春联
春联究竟始于何时 , 虽传说不一,文献难证 , 但其历史久远,却是毫无疑问的 。直至到今天 , 每逢春节,张贴春联 , 仍为一项历久不衰的庆祝形式 。
(2)春酒
新春饮春酒,由来已久 。远在我国战国时代 , 就有此风 。如《庄子》中说:“春月毗巷,饮酒茹葱 , 以通五脏 。”《诗经》中也说:“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张衡赋中还说:“致饮芹于春酒 。”由此可见,春节期间饮春酒,不但是欢庆中一大乐事,且有益于身体 。
古时所饮的春酒是一种延年祛病的“屠苏酒”或“椒柏酒” , 多用中药调制 。据说,屠苏酒系华陀所配药方 , 饮之可以“辟疲疠一切不正之气” 。早年我国医学多“寓医药于饮食,以收预防之效” 。
(3)迎春接福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广大农村特别重视 。《礼记?月令》说:“先立春三日,太史谒天子曰:某日立春盛传在木,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至今有些农村仍有“迎春”之俗 。就是在红纸上写“迎春接福”四字 , 贴于中堂,并陈设果品、五谷,以祀勾芒之神;敲锣打鼓以迎“春牛” 。当然这都是古俗了 。
【春节的别名,春节的别称】你知道春节的名字变革吗
文章插图
3、春节的别名又叫“过年”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 。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扩展资料
春节由来
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上日、元日、改岁、三朝、正日、元辰、岁日、新正、新元、元旦等等;而现在过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概念,古代是没有的,是民国政府创造的 。
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 。
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 “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 。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简介
春节的别称:新春、岁节、年节、新禧、新年、大年 。春节,即农历新年 , 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
先秦时期称春节为“改岁”、“献岁”、“上日”、“元日” 。两汉时期称春节为“正日”、“岁旦”、“正旦” 。魏晋南北朝时期称春节为“岁朝”、“岁首”、“元辰”、“元日”、“元首” 。唐宋元明时期称春节为“新正”、“新元”、“元旦”、“元”、“岁日” 。清代时期称春节为“元旦”、“元日” 。
春节是1914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字典里 。辛亥革命后 , 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 。1914年 , 民国政府把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当年 , 民国政府内务部提出请示汇报,“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得到批复后,民间才将过年称作春节,于是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
除夕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即去除之意;夕 , 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 , 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 , 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除夕,祭祖、吃团年饭 , 年夜饭后有派发压岁钱和守岁的习俗 。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 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 。
文章插图
4、春节别称什么是什么?春节别称是新春、正旦、正月朔日 。
春节,为以传统历法计算之华夏新年,即一年之岁首、年节,是中国与华人地区及世界各地汉族社会过的传统新年,又称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口头上亦称为过新年、过年、度岁、庆新春、贺新岁 , 属于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首 。
春节传说:
民间传说,往往春节期间,冬天野外会出来一种叫年的野兽 , 也叫“夕” 。年兽一年出没一次 , 这一日叫“过年”(年来了),过年这一夜叫“除夕”(除掉夕) 。年兽“夕”十分凶残,半夜走家串户吃人,炎黄先祖为了躲避年 , 那举家团圆在一起,围坐在一起抵抗年兽 。
由于年兽每年出没一次,炎黄先祖在于其无数次斗争中,摸索出了斗争诀窍 , 年兽虽猛 , 但惧怕红色、火光和巨响 。因此,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红春联,在家门口燃起篝火,放爆竹,年兽看见人家门上贴着红对联,门口有红火燃起 , 爆竹霹雳乱响,还会和长辈拜年,就赶走了年兽 。
也有一种说法是,该猛兽是“夕”而非“年” 。春节是除夕而后过年 。“夕”是一种幽幽的怪物 , 而“年”从字义上也和动物猛兽无关 , 更像是丰收成熟的意思 。古文中也无年兽的记录,而仅仅始于民国时期的说法 。
文章插图
5、春节的别称春节的别称:新春、岁节、年节、新禧、新年、大年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
春节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 在春节期间各个地方都会以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庆祝 。而且春节在中国里的历史已经超过了4000多年 , 在不同的时代 , 春节名称不同 。
先秦时期称春节为“改岁”、“献岁”、“上日”、“元日” 。两汉时期称春节为“正日”、“岁旦”、“正旦” 。魏晋南北朝时期称春节为“岁朝”、“岁首”、“元辰”、“元日”、“元首” 。
唐宋元明时期称春节为“新正”、“新元”、“元旦”、“元”、“岁日” 。清代时期称春节为“元旦”、“元日” 。
春节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产业经济和内需消费的重要内驱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 , 春节消费也由传统的置办年货发展为具有时代特色的贺岁作品、产品工艺、休闲娱乐等节日产品和服务 。
春节期间 , 人群、金融、物资、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特的“春节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