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节的习俗有哪些?春节的习俗有以下:
1、贴年红 。
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 。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
2、年夜饭 。
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 , 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
3、早晨拜神,放炮仗 。
初一的上午用斋菜拜祭太岁神,早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 , 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早吃完 , 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
因到与倒同音就有了倒着贴福的习俗
文章插图
2、春节的习俗都是什么?春节的习俗有倒贴福字(—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贴年红(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全家吃年夜饭(有相关顺口溜)、发压岁钱、扫尘(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的习俗)、拜年等 。除此之外,还有舞龙舞狮(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拜神祭祖(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祈福攘灾、办年货(有相关顺口溜)、放鞭炮、放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活动 。
1、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民间称作“扫尘日”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 以祈来年清洁 。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 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 , 庆祝新年的到来 。
3、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
有句顺口溜是这样的:“小孩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扫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 , 这都是怀念故人 。
5、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 , 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
有句顺口溜:扫完房子之后,二十五到二十八这天就是各种忙碌,置办年货,开开心心过大年 。到了除夕之夜 , 全家团聚,围桌举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 。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一直要吃到深夜 。
春节的习俗:
1、扫尘 。年终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给家里做个大扫除,可能就是所谓的辞旧迎新吧 , 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传统习惯 。全家上下将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大扫除是象征着扫除霉运,因此在新年前都会这么做 。
2、年夜饭 。春节怎么能少了年夜饭呢?忙碌了一年,也只有年夜饭的时候一家人才能整整齐齐的坐在一起吃个饭 。一桌丰盛的硬菜,鸡鸭鱼肉、凉菜热炒,甜品佳肴,全家人围在一起欢声笑语,才有过年的气氛 。
3、守岁 。小时候爸爸总是说只有守岁了才有红包拿,有时候眼皮都在打架了可还是坚持到12点,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4、拜年 。拜年是新年初一要做的事情 。这一天人们都早早的起来,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到亲戚家相互拜年 。当然拜年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都是图个热闹 。
5、贴春联 。要有过年的氛围 , 装饰家里肯定是需要的 。什么装饰才能让家里看起有年味呢?不用说,肯定是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春联 。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
6、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 , 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扫墓 , 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这都是怀念故人 。
以上是关于“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的介绍,其实不同的地方春节习俗也有不同,希望上面的内容对你有用吧!
春节的习俗是:到了春节包饺子,拜年不要在下午而在上午 , 贴春联,放鞭炮,放烟花,送红包,庆祝福,聚团圆,等,而且过年时,每家每户都要年年有福,步步登高,贺新春 , 要上供 。
文章插图
3、春节传统习俗有什么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传统习俗沿承了下来 。
1、买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 , 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 , 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
2、祭灶
民间祭灶 , 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如《释名》中说:“灶 。造也,创食物也 。”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 , 以降福祸 。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
3、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民间称做“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 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
4、贴春联
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 。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 ,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
5、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 , 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 , 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
6、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
7、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 。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
春节,这种大节日还是需要重视的,比如传统的民俗、禁忌,衣食住行上都很有讲究 。还是要遵循老传统的 , 毕竟,这些事都是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都代表着对生活的美好寓意,现在,让我们看看春节有哪些习俗 。
1、穿新衣
大家可能记得小时候,期盼过年,不仅有好吃的,还有穿新衣!寓意新的一年开始,辞旧迎新,新年大吉 。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天天像过年,天天新衣服 。但是 , 到了大年初一,大人小孩还是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 , 满心欢喜,高高兴兴去拜年 。自然上不了糖果点心,最重要的是还有压岁钱!
2、开门红
大年初一,穿新衣!穿好了衣服,开门纳喜 , 开门迎福 。叫做“开门炮仗”,碎红满地“满堂红”!
前几年,还没有禁止燃放鞭炮,大年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燃爆竹 。民间讲究,“开门爆竹开门红” 。更是除旧迎新,接福纳祥 。期盼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红红火火,人财两旺 。少了爆竹声响,难免少了年味 , 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改过来!
3、去拜年
匆匆忙忙吃完早饭,抓紧准备去拜年 , 赶个大早,拜大年 。
路上见了熟人,道声:过年好!恭喜发财!相互打招呼,问候新年快乐,祝福新年大吉大利发大财 。到了长辈家里,少不了磕头拜年,长辈笑哈哈的把压岁钱拿,祝贺小朋友年年幸福快乐 , 健健康康,快乐成长 。
4、压岁钱
压岁钱 , 是小孩子们明年的期盼 , 据说 , 能压住邪祟,辟邪驱鬼,保佑小孩子们平平安安,健康成长 。
大年初一去拜年 , 自然上不了压岁钱,长辈们都提前准备好压岁钱 , 装到红包里面,晚辈来拜年,抓紧把压岁钱拿出来,晚辈得到压岁钱,平平安安又一年 。
5、送先祖 。
在家乡,大年三十晚上,把老祖宗请回家,与家人共度新春佳节 。
从年三十晚上开始,进行祭拜,准备好丰盛的供品,大年初一早中晚,一日三餐也要祭奠 , 感谢老祖宗保佑,祈福纳祥,新年更加美好 。到了晚上 , 又兴高采烈的把老祖送回去 。现在不让放鞭炮了 , 那时候,鞭炮齐鸣,烟花飞舞 , 热热闹闹,年味十足 。
中国文化底蕴深厚 , 关于过春节的习俗 , 从古至今也是流传下来很多 , 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别,正是这些有趣的习俗让过春节这项活动充满了仪式感 。
春节的习俗有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贴对联是中国传统年俗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贴对联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
放鞭炮 , 吃饺子,守夜拜年换新衣 。
文章插图
4、春节习俗有哪些?1、春节习俗: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 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民谣中“二十三 , 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 , 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
“二十四 , 扫尘日” 。迎新首先要除旧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 。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 , 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
2、春节习俗: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 , 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 。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
3、春节习俗: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 , 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 , 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 , 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 , 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 , 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 , 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 , 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 。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 , 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 。”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 , 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
4、春节习俗: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 , 起源于“门神” 。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 , 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 。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 。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
5、 春节习俗: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 。“除”是“去”的意思 , 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 。守岁,俗称“熬年” , 是从吃年夜饭开始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 。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 。现如今 , 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
除夕夜 , 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 , 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 。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
6、春节习俗: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 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 。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 ,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 。如今 , 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 。无论在哪里吃 , 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
7、春节习俗: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 。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 , 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 。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 , 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
文章插图
5、春节的习俗有哪些?【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 : 熬年守岁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 , 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 。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插茱萸 。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 。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 , 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 , 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 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 , 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 , 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 , 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 , 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 , 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 , 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 , 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 , 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 , 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 。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 , 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 , 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 。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 。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 。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 。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 。后来,每逢这一天 , 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 。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 , 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 , 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 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 , 故又称团圆节 。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 。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 , 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 , 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 。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 , 圆如皓月 。”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 , 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 。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 。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 。在唐代,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 。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 。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 。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 , 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 , 嫁与贫民为妻 。贾传出:在皇宫中 , 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 , 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 , 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 , 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 , 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 , 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
【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
据说 ,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 , 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 , 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 , 洒酒三杯 ,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 , 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 , 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 , 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
【春节有哪些习俗,春节的习俗有哪些?】春节俗称“年节”、“过年”,是我国民间隆重而又富有特色的古老节日,也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 , 狭义上讲,就是指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广义上讲,春节是从腊八节或者小年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九 , 都算是春节 。
下面分享的是春节期间的10个民间习俗,看看你知道几个?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 。因为“尘”与“陈”谐音 , 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 , 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 , 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 。有的还横批 , 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 。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 。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 , 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 , 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 。在江苏淮安 , 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 。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 。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 。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 , 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 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 。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 , 以安全为主 。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 。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 , 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 , 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 。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 , 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 。早在汉代时期 , 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 。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 , 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 , 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 , 属其胫 , 并驱并驰 。”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 , 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 , 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