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 。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温 。
归经:入肺、肝经 。
入药部位: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
形态特征: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 , 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 。叶对生 , 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 。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 。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 , 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
荆芥用法用量用法:4.5~9g 。
炮制:荆芥: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 , 切段,晒干 。
荆芥穗:摘取花穗 。
荆芥炭:取荆芥段,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褐色 。
芥穗炭:取净荆芥穗 , 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 。
荆芥功效作用功效:解表散风,透疹 。
【荆芥种植的时间和方法 荆芥】主治: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炒炭治便血 , 崩漏,产后血晕 。解表散风 , 透疹,消疮,止血 。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
药理作用:用人工发热的家兔,口服荆芥煎剂与浸剂2克(生药)/公斤 , 无甚解热作用 。在体外,高浓度(1:100)有抗结核杆菌之作用 。
荆芥配伍①治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 。为末 。每服二钱,茶调下 。(《永类钤方》)
②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 。每酒服三钱 。(《眼科龙木论》)
③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 。上为粗末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 。(《局方》荆芥汤)
④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 , 青薄荷一斤 。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 。忌动风物 。(《经验后方》)
⑤治大便下血:㈠荆芥,炒,为末 。每米饮服二钱 , 妇人用酒下 。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 。(《经验方》)
㈡荆芥二两,槐花一两 。炒紫为末 。每服三钱 , 清茶送下 。(《简便单方》)
⑥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 。每用末二钱匕 , 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 。(《本草图经》)
⑦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 , 等分 。为末 。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 。(《濒湖集简方》)
⑧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 。(《简便单方》)
⑨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 。各别为末 。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 。(《宜明论方》倒换散)
⑩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 。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 。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 。(《本草汇言》)
⑾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两 。捣粗罗为散 。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 , 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 。(《圣惠方》)
⑿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 。(《简便单方》)
荆芥各家论述①《纲目》: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 。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 。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
②《本草经疏》:假苏,入血分之风药也,故能发汗;其主寒热者 , 寒热必由邪盛而作,散邪解肌出汗,则寒热自愈 。鼠瘘由热结于足少阳、阳明二经火热郁结而成,瘰疬为病亦属二经故也 。生疮者,血热有湿也 , 凉血燥湿,疮自脱矣 。破结聚气者,辛温解散之力也 。下瘀血入血分,辛以散之,温以行之之功用也 。痹者,风寒湿三邪之所致也,祛风爆湿散寒,则湿痹除矣 。荆芥,风药之辛温者也,主升主散 , 不能降亦不能收 。
③《本草汇言》: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 。…凡一切风毒之证 , 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际,以荆芥之生用 , 可以清之 。…凡一切失血之证,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势,以荆芥之炒黑,可以止之 。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 。
④《本草备要》:荆芥,功本治风,又兼治血者 , 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也 。李士材曰,风在皮里膜外,荆芥主之,非若防风能入骨肉也 。
⑤张寿颐:荆芥 , 治风热在表在上诸症,能泄肺热而达皮毛 , 风热咳嗽宜之,风热外感头痛寒热,亦是主药 。又入血分,清血热,能治咽、喉、口、舌、发颐、大头诸症,亦治疮疡、风疥、瘰疬,吐衄 , 下血,崩漏,能澈上澈下 , 散结导瘀,厥功甚多,而亦甚捷,诚风热血热之一大法王,不可以其微贱易得而忽视之 。然古法每谓产后中风,口噤发痉,角弓反张,血晕不醒,有豆淋酒法,以防风、羌活、荆芥等药,炒研为末,另以黑大豆妙热,酒淋乘热调药冲服 。意谓此是产后猝受外风,故宜风药酒服,温升疏散之法,无论何书 , 往往称为大效,甚且托名于华元化,称之为华陀愈风散 。不知产后噤厥,角弓反张,纯是阴脱于下 , 阳浮于上,虽曰中风,明是内动之风 , 上升冲脑 , 以致知觉运动顿失其常,镇而降之 , 犹恐不济,妄投风药,加以热酒 , 是为教猱升木,火上添油,杀之尤逮,安得有效之理,此皆古人误认内风作外风之治法 。…惟荆芥炒黑 , 则轻扬疏散之性已失 , 而黑能入血,可以止血之妄行,若产后去血过多,阴不涵阳,晕厥昏瞶者 , 用童便调灌,则又能立定其气血冲脑之变 , 是为一举两得,却是佳方 , 此不可与豆淋酒之法作一例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