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的由来,土楼式民居是由于什么原因而产生的

1、土楼式民居是由于什么原因而产生的土楼式民居是由于特殊历史和社会原因而产生的 。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 。
1、土楼 , 指主要分布在福建西南部一种适宜大家族居住的、具有很强的防御性能 。
2、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焙烧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

福建土楼的由来,土楼式民居是由于什么原因而产生的

文章插图
2、福建土楼的由来福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福建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方形、畚箕形等 , 各具特色 。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 。
福建土楼是大型民居建筑 , 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 , 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
福建土楼的由来,土楼式民居是由于什么原因而产生的

文章插图
3、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
宋元时期,是福建土楼的形成阶段 。早期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 , 装饰也较粗糙,形式基本为正方形、长方形 。最早提及“土楼”的志书是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谕诏《重修虔台志》,记载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闽西永安与连城交界处建土楼的事实 。 
明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 居民愈益重视教育 , 置学馆,设书院,劝民入学,渐成风气 。通过科举致仕不断涌现 。这些发迹官宦之家 , 大兴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筑规制兴建土楼,建筑形式渐趋考究 , 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 。
建筑特点
1、外形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 。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 , 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坚实牢固 。
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 。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 , 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 。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 , 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 
2、结构
福建土楼结构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 , 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 , 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也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
福建土楼的由来,土楼式民居是由于什么原因而产生的

文章插图
4、永定土楼的历史由来永定土楼的历史由来:永定土楼伴随着客家先民迁入永定而产生,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永定县现有土楼2万多座,被世人誉为"土楼之乡" 。永定土楼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文化内涵丰富 , 是客家文化的结晶,堪称世界民居建筑之一绝 。永定土楼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 它建于公元七六九年,是福建客家土楼群中最古老的一座 。
永定土楼,又称筒子楼,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 是福建现存最早的土楼,永定土楼千姿百态 , 种类繁多,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 。
游玩永定土楼可以了解一些景区内的注意事项
1、客家土楼有好几千座,看多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但有几座楼是非看不可的 。比如圆楼中的“振成楼”、“承启楼”,方楼有“遗经楼”,还有几初颇为壮观的土楼群也不可不游,如永定初溪土楼群等 。
2、拍摄提示:客家土楼四季均可拍摄,尤以“芒种”前后为佳,这时土楼附近的梯田灌满了水,若是雨后,还有云雾弥漫山间,选好角度可出佳作 。如春节期间前往,则有不少民俗活动,也可为照片增添亮色 。
3、如果春节期间前往,可能会遇到不少气氛热烈的民俗活动,比如娶亲、正月十四十五连城的走古事等 。
福建土楼的由来,土楼式民居是由于什么原因而产生的

文章插图
5、土楼的由来…土楼 , 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根据《现代汉浯词典》的解释,所谓“楼”,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 。据此,一层的房子,即使以生土墙承重、以木料作为柱梁等构架 , 也不能称为土楼,只能称为土屋 。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汉民族传统民居的瑰宝 。
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 , 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 。它们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 。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
土楼已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其中又以客家土楼为代表 。土楼的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 。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 。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 。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的 。
土楼的产生与中原居民大南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由于北方连年战乱 , 又出现罕见的大旱和蝗灾,中原居民大量举族南迁,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 , 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福建开始显现新的生机 。唐宗章二年(669年),唐高宗为了巩固对福建的统治 , 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闽,驻扎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 。唐末(7—8世纪),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北部的建州等地 。上述进入福建东南部漳州、泉州等地区的中原汉人,在与原住民的相互融合、发展过程中 , 形成了以闽南话为代表的福佬民系 , 并通过随后不断向海外迁徙,形成了主要分布东南亚各国数以千万计的闽南华侨群体 。
北宋末期,特别是南宋时期(1127—1279年) , 由于北方受金人攻打、 统治,中原民众举家南迁者甚多,这些南迁者多经江西赣州进入福建西南部的汀州,带入中原的语言、文化,经过与当地文化的长期融合,形成了以客家话为代表的客家民系 , 并通过随后的继续向南、向海外的迁徙,形成了主要分布于中国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的客家人群体,以及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客家华侨群体 。
考古成果表明,从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 在中国乃至中亚、东亚的广阔区域内 , 就开始了以生土夯筑房屋、聚落建筑的历史 。从11—13世纪始,传统的生土建筑艺术在特定的历史大迁徙背景和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中,衍生并发展繁荣了“土楼”这一奇特的建筑品类 。福建土楼记载着这一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
在土楼的建筑形式上,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福建的生土夯筑技术已相当成熟 , 福州新店战国晚期至汉代古城遗址(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武夷山城村闽越王城遗址(公元前1世纪)等所遗留的城墙,均为生土夯筑而成 。唐五代(7—8世纪)以后 , 福建地区出现的具有强烈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其堡、寨的墙体也多以夯土依山而筑 。
这些生土夯筑的土堡(寨),自古至今绝大多数被当地人称为寨,基本上已毁 , 或仅存残墙断壁,或已被拆除重建 , 或仅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上世纪40年代以前出版的《永定县志》,就记载了许多寨的名称 , 但其中多数已荡然无存,被后来兴建的土楼或砖混建筑所代替,极少数只留下部分可以辨别的遗存 , 至多仅存残墙断壁 。迄今所知,南宋以前永定境内就有溪南里的新寨、赤寨、西湖寨、金寨、仁梓寨、龙安寨、水寨、高寨、犁头寨、罗寨、永安寨,丰田里的上寨、新寨、下寨、中寨、龙王寨、网岗寨、何家寨、黑云寨、湖洋寨、铜鼓寨、地上寨、龙旗寨、廖湖寨,金丰里的太平寨、杨家寨、天德寨、苏屋寨、曾屋寨、高头寨、金山寨等等 。这些寨均以生土夯筑而成,既是民居,又是具有突出防卫功能的建筑 。
土楼,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根据《现代汉浯词典》的解释,所谓“楼” , 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 。据此,一层的房子,即使以生土墙承重、以木料作为柱梁等构架,也不能称为土楼 , 只能称为土屋 。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汉民族传统民居的瑰宝 。
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 。它们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 。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
土楼已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其中又以客家土楼为代表 。土楼的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 。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 。直至17世纪之后 , 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 。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的 。
土楼的产生与中原居民大南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 , 由于北方连年战乱 , 又出现罕见的大旱和蝗灾,中原居民大量举族南迁,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福建开始显现新的生机 。唐宗章二年(669年),唐高宗为了巩固对福建的统治,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闽,驻扎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 。唐末(7—8世纪),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 , 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北部的建州等地 。上述进入福建东南部漳州、泉州等地区的中原汉人,在与原住民的相互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闽南话为代表的福佬民系,并通过随后不断向海外迁徙 , 形成了主要分布东南亚各国数以千万计的闽南华侨群体 。
北宋末期,特别是南宋时期(1127—1279年),由于北方受金人攻打、 统治 , 中原民众举家南迁者甚多,这些南迁者多经江西赣州进入福建西南部的汀州,带入中原的语言、文化,经过与当地文化的长期融合,形成了以客家话为代表的客家民系,并通过随后的继续向南、向海外的迁徙,形成了主要分布于中国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的客家人群体,以及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客家华侨群体 。
考古成果表明,从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乃至中亚、东亚的广阔区域内 , 就开始了以生土夯筑房屋、聚落建筑的历史 。从11—13世纪始,传统的生土建筑艺术在特定的历史大迁徙背景和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中,衍生并发展繁荣了“土楼”这一奇特的建筑品类 。福建土楼记载着这一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
在土楼的建筑形式上,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 , 福建的生土夯筑技术已相当成熟,福州新店战国晚期至汉代古城遗址(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武夷山城村闽越王城遗址(公元前1世纪)等所遗留的城墙,均为生土夯筑而成 。唐五代(7—8世纪)以后,福建地区出现的具有强烈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 , 其堡、寨的墙体也多以夯土依山而筑 。
这些生土夯筑的土堡(寨),自古至今绝大多数被当地人称为寨,基本上已毁,或仅存残墙断壁,或已被拆除重建,或仅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上世纪40年代以前出版的《永定县志》,就记载了许多寨的名称,但其中多数已荡然无存,被后来兴建的土楼或砖混建筑所代替,极少数只留下部分可以辨别的遗存 , 至多仅存残墙断壁 。迄今所知,南宋以前永定境内就有溪南里的新寨、赤寨、西湖寨、金寨、仁梓寨、龙安寨、水寨、高寨、犁头寨、罗寨、永安寨,丰田里的上寨、新寨、下寨、中寨、龙王寨、网岗寨、何家寨、黑云寨、湖洋寨、铜鼓寨、地上寨、龙旗寨、廖湖寨,金丰里的太平寨、杨家寨、天德寨、苏屋寨、曾屋寨、高头寨、金山寨等等 。这些寨均以生土夯筑而成,既是民居 , 又是具有突出防卫功能的建筑 。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闽南的永定、南靖一带 。多年前,中原一带历经变乱,举族南迁的客家人几经辗转,来到闽西南一带的山区 。为避免外来冲击,他们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用生土、砂石、木片垒起厚重封闭的土楼 。楼内凿有水井 , 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 , 大门一关 , 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长时间粮水不断 。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111111111111111112
【福建土楼的由来,土楼式民居是由于什么原因而产生的】染发的太多太多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