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是餐桌上的佳肴 。但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
福寿螺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是餐桌上的佳肴 。但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
福寿螺肉质细嫩鲜美,可食用 , 另外,它还是一些珍贵水产动物的饲料 。福寿螺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中国各地均有养殖 。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 , 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因此,食用福寿螺时一定要注意彻底加热 。
形态特征
福寿螺个体大,每只100~150g,最大个体可达250g以上 。有巨型田螺之称 。福寿螺壳薄肉多,可食部分占螺体重的48%,既是美味佳肴,又是高蛋白饲料 。
福寿螺整个身体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个部分构成 。头部腹面为肉块状的足,足面宽而厚实 , 能在池壁和植物茎叶上爬行 。贝壳短而圆,大且薄,壳右旋,有4~5个螺层,多呈黄褐色或深褐色 。有一个薄膜状的肺囊,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肺囊充气后能使螺体浮在水面上 , 遇到干扰就会排出气体迅速下沉 。
福寿螺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区别 。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 , 田螺则为青褐色;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福寿螺螺盖则偏扁 。
福寿螺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 。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 , 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 。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 。成贝壳厚,壳高7cm,幼贝壳薄 , 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 。贝雌雄同体,异体交配 。卵圆形 , 直径2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的气温条件下,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 。卵块椭圆形 , 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 , 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 。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 。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 , 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3~4个月或更长 。
生活习性
福寿螺喜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 , 多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 , 或浮于水面,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 。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超过35℃生长速度明显下降 , 生存最高临界水温为45℃,最低临界水温为5℃ 。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 。
【福寿螺的卵 福寿螺】生长繁殖
福寿螺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卵生动物 。每年3~11月为福寿螺的繁殖季节,其中5~8月是繁殖盛期 , 适宜水温为18℃~30℃ 。一次受精可多次产卵,交配后3~5天开始产卵,夜间雌螺爬到离水面15~40厘米的池壁、木桩、水生植物的茎叶上产卵 。卵圆形,粉红色,卵径2毫米左右 。卵粒相互粘连成块状,每次产卵一块,200~1000粒,一年可产卵20~40次,产卵量3~5万粒 。
广州年生3代,一代幼螺生长93天开始产卵,卵期9天,孵出二代幼螺历期102天 , 日均温27.1℃,相对湿度88%,二代螺生长63天产卵,卵期11天,即孵出三代幼螺 , 历期74天,日均温29.5℃,相对湿度87% 。三代螺生长至翌年3月底 , 共189天,仍为幼螺,日平均温度18.2℃ , 相对湿度78%,各代螺重叠发生 。螺龄为20~80天,每只螺经10天,一代增重0.9g,二代2.398,三代0.188.一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3050只 , 孵化率为70.1%,二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1068只,孵化率59.4% , 1只雌螺经1年两代共繁殖幼螺32.5万余只,繁殖力极强 。
分布范围
福寿螺原产地为亚马逊河流域 。
福寿螺在中国分布主要在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海南、台湾、湖南等省 。
主要危害
福寿螺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台湾,1981年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 。1984年后,福寿螺已在广东广为养殖 。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它被释放到野外 。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又繁殖得快,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已成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有害动物 。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年发生两个世代 。在广西鹿寨县等地,福寿螺在稻田的发生密度高达16.95个/平方米;水稻受害株率一般为7%~15%,最高达64% 。福寿螺食性杂、危害莲藕 , 幼螺可从叶底啃食浮贴水面的荷叶 , 致使荷叶叶片穿孔或缺刻 , 严重时叶片被啃食得千疮百孔,难以抽离水面 。福寿螺还危害水仙花、兰花等各种水生植物 , 成为中国南方水域的一大患害 。此外,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 。估计中国南方各省市受其危害的水域(池、湖、水田等)不少于10万公顷 。对福寿螺的防治是以化学防治为主 , 辅以人工防治,养鸭食螺是生物防治方法之一 。对福寿螺的生态习性了解不够,防治不力 。特别是选用的化学杀螺剂对水体毒性大 , 严重污染水质;施药量大、成本高、效果差 。
福寿螺能够咬断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导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达20%以上 。除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外还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等疾病 。人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会引起人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与脑膜脑炎 , 引起头痛、头晕、发热、颈部僵硬、面神经瘫痪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瘫痪、嗜睡、昏迷等 , 甚至死亡 。
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
①消灭越冬螺源 。福寿螺主要集中在溪河渠道中和水沟低洼积水处越冬,因此要在春耕前清理稻田边水沟,清除淤泥和杂草 , 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降低越冬螺的成活率和冬后的残螺量 。同时对沟渠和低洼积水处,采用药物进行防治 。
②阻断传播:在重发生区的下游片区,灌溉渠入口或者稻田进水口安装阻隔网,防止福寿螺随水进入田间 。
③人工捕杀:在春季产卵高峰期 , 结合田间管理摘除田间、沟渠边卵块,带离稻田喂养鸭子或将卵块压碎 。利用晒田时成螺主要集中在进排水口和秧田沟内,早晨和下午人工拾螺 。人工摘除卵块和结合农时捡拾成螺 。利用晒田时成螺主要集中在进排水口和秧田沟内采取人工拾螺,也可控制为害 。
④人工诱杀:稻田淹水后,在稻田中插30~100厘米高竹片(木条、油菜秸秆),引诱福寿螺在竹片(木条、秸秆)上集中产卵,每2~3天摘除一次卵块进行销毁 。数量以每亩30~80根竹片(木条、秸秆)为宜,靠近田边适当多插,方便卵块摘除 。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采取养鸭食螺 。放鸭时间为水稻移栽后7~10天至水稻孕穗末期,每天早晨和下午五六点钟各放养一次鸭群(每亩15~30只)到稻田和水渠中啄食幼螺,降低螺的数量,减少危害 。
3、化学防治
①防治指标:水稻苗田期1~2头/平方米,田边卵块1个/平方米,分蘖期3~4头/平方米 , 卵块1~2块/平方米。
②防治药剂:10%蜗狙颗粒剂,6%密达杀螺颗粒剂 , 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70%杀螺胺可湿性粉剂,45%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等 。
③施药时期:两次施药:1、秧田水稻2叶1心期施药 。2、移栽时施药 。如螺害严重隔10天再施药1次 。
④施药方法:10%蜗狙颗粒剂每亩用量为400~500克左右,田间均匀撒施或者拌细土5~10kg撒施 。6%密达杀螺颗粒剂每亩用量为400~550克左右 , 田间均匀撒施或者拌细土5~10kg撒施 。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每亩用60克兑水20公斤喷雾 。
4、注意事项:施药时田间水层1~3厘米,保水7天 。施药后24小时以内下大雨就需要补施1次 。杀螺剂对鱼类有毒 , 施药后7天不可将田水排入鱼塘,也禁止放养鸭子 。
相关阅读
北京有两人吃过“麻辣福寿螺”、“凉拌螺肉”两道“美味”后 , 被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 。
病人出现了持续两周的头痛,严重的时候头部不能受到任何震动,走路、坐下、翻身的时候头痛得更厉害 , 同时觉得颈部僵硬、活动受限,还伴有发烧、乏力等症状 。经过医院专家的详细检查后,一致诊断为“广州管原线虫病” 。
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介绍 , 每只福寿螺含广州管圆线幼虫多达3000至6000条 。轻度感染者会有轻度的头痛以及低热,严重者会有较重的神经系统病变 。确诊后以丙硫咪唑等药物进 行治疗 。建议食用过福寿螺等螺类的人,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和不适 , 应尽快就诊 。
湖南永州农田近期也有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