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氏的由来简介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 。姓氏的起源是什么?
起源主要有四:①源于周代 。《考古图》有周朝文物“言肇鼎”,当为言姓之始 。②出自春秋时言偃之后 , 以祖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孔子弟子言偃之后 。”春秋时期,孔子得意弟子之一言偃,字子游,才华出众,曾任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宰 。提倡以礼乐教民,名声很大,后代以其名为姓 , 称为言氏 。②出自姬姓,为韩言复姓所改 。据《潜夫论》、《姓氏寻源》等书载,战国时期,韩国公族桓叔后人中,有以韩言为姓氏者 , 后有的简为言姓,称言氏 。④出自他族 。蒙古等民族有言姓 。著名京剧演员言慧珠、言菊朋、言少朋等均为蒙古族 。
始祖:言偃 。
迁徙:
言姓早期居住在江浙一带,汉代以后在吴地形成名门望族,在河南的东南部扩展,以汝南郡为郡望 。宋代以来 , 在山东、湖南、江苏、北京等地均有分布 。目前言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
郡望:
汝南郡 汉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一带(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
吴 郡 东汉分会稽郡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含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 。
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吴郡 。
字辈:
湖南湘潭言氏字辈:承必以启(希)之世泮衍玉 。锡泽长荣,茂修秉礼,祖荫宗蕃,系嗣兴起 。
姓氏现状
【姓氏的由来,姓氏的由来简介】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第一 , 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 。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 。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 , 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 。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 。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 , 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 。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 。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 。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 。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 。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 。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 。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 , 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 。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 , 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 。如:姬、姜、姒、姚等 。
2)以国名为氏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
3)以邑名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 。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 。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 。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 , 至今已不复存在 。
4)以乡、亭之名为氏 。这类情况不多 , 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
5)以居住地为姓 。这类姓氏中 , 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 , 其中复姓近200个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
7)以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 。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 。但也有例外 。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
8)以官职为氏 。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 。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 , 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
9)以技艺为氏 。如巫、卜、陶、匠、屠等 。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
11)以谥号为氏 。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姓氏也不断演变,如复姓的截音,把公孙截成姓公、姓孙 , 孟孙截成姓孙、姓孟 , 有些姓是帝王、官员、师傅赐给的,以后也就沿用下来 。还有些人是持姓人自取的 。现在 , 孩子也有选取姓氏的自由,子从父姓不是法定的 。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比如姚姓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比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
传说黄帝住在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住在姜水之旁 , 以姜为姓 。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此外 , 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 。黄帝有二十五个孩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
姓氏的由来 姓氏的由来是什么
在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 , 史称祝融八姓 。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 , 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 , 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 。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 。夏王室为姒姓 , 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 。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 。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 , 如姚姓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 。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此外 , 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 , 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祝融之后 , 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历史的长河发展到今时今日,姓氏的排名、迁徙与分布更是发生了大大的变动 。
古代的时候人们的姓氏很多都是由自己定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居住在一条河边,那么他就会用这条河的名字给自己作为一个姓氏,还有居住在山边桥边的,也是相同的道理 。
文章插图
2、姓的由来是什么姓氏来源有多种:
有以图 腾定姓氏的:熊、罴、豹、虎、龙等;
以 国 家名称为姓氏的:齐、楚、韩、赵、秦等;
以居住地为姓氏的:西门、郭、丘、尹、常;
以官 职为姓氏的:上官、卜、钱、士、司马等;
以职 业为姓氏的:张、顾、屠、甄、匠等;
以山河名称为姓氏的:乔、姬、姜、黄、武等;
皇 帝 赐 姓氏的:刘、李、赵、完 颜、朱等;
还有以数字、季节、方位、气候、花木等等为姓氏的 。
文章插图
3、姓氏最早起源于什么?中国的姓氏制度最早起源于何时不易解答,因姓氏制度应当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即已产生原始部落都有名称,而这种名称就是姓氏的滥觞但那时还没有发明文字,对于那些部落名称,只靠口头传说保存一些回忆 。经历了无数世代以后,开始有了文字记载,人们才把某些传说纪录下来 。

这些传说记录不仅不能反映上古部落名称的全貌,而且还不免掺杂后代纪录者的主观臆断成分在内 。《左传》中记载了春秋时代的人对上古时代历史的认识,同时也保存了许多史前时代古部落情况的资料 。
这些资料可靠程度较大 。其中记载了原始社会已出现了许多军事力量相当强大,统治区域相当广阔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这些部落各有其不同的始祖,如黄帝炎帝太昊、少昊、颛顼、祝融、帝喾之类 。每个部落还有其代号,也就是原始的“姓” 。每一个部落必然分为若干支族,支族的名称就是原始的“氏” 。
我国对于古代姓氏学的研究由来已久 。就目前所知,战国晚期成书的《世本》,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记载姓氏源流著作 。《左传》虽非专论姓氏学之书,但却载有大量关于先秦姓氏制度的可靠材料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应劭的《风俗通义》,都保留了许多姓氏材料,是我们研究姓氏制度的重要参考文献 。
南北朝时期,关于姓氏方面的著作很多,可惜全都遗失 。唯魏收的《魏书•官氏志》是北魏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姓氏沿革的重要纪录 。唐初曾敕撰《大唐氏族志》一百卷,后又重修《姓氏谱》二百卷,这二书虽对姓氏来源的叙述略而不具,但对当时世家大族的地域分布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
唐宪宗时林宝撰的《元和姓纂》一书征引前代文献亦颇繁富 。其后,宋代学者邓名世撰的《古今姓氏书辨证》郑樵撰的《通志•氏族略》,均祖述林著 。
清代考据家在考证经史之时,对古代姓氏也做了不少辨订工作 。
文章插图
4、姓氏的由来程姓起源有五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 。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 , 建立了程国 。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 。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
传说,上古时候 。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很不稳定 。颛顼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 , 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 。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 。商朝时封重黎的孙子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也有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称为程伯,其子孙以国名程为姓 。
北宋时欧阳修等人修撰的《新唐书》七十五卷《宰相世系表》中说:“程氏出自风姓 。”南宋学者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也说:“程氏,伯爵,风姓 。”由此可知 , 程氏源出于风姓 。
除程氏出自风姓外,任氏、宿氏、须句氏、颛臾氏也都源于风姓 。风姓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 。太吴伏羲氏属于东夷部族 , 活动范围在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一带 。河南淮阳有太吴陵,是太昊的都城所在地 。
风姓的首领称风后,生活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他和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西晋时人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一天晚上,黄帝梦见一阵大风刮起 , 把地面上的尘土污垢吹得一干二净 。第二天早晨醒来,寻思昨夜的梦境 , 说道:“风能发号施令 , 是执政的象征 。‘垢’字去掉‘土’旁,就是一个‘后’字 。难道天下有一个姓风名后的贤人吗?”于是他依据自己对梦境的占解,派人四处寻找风后其人,终于在东海边上找到了他 。黄帝把风后请来,拜他为宰相,帮助自己料理政治事务 。
风后能文能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通晓兵法 , 著有兵书十三篇,后人称《风后兵法》 。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有一次 , 黄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进行战争 。蚩尤施展法术 , 使大雾迷漫,三天不散 。黄帝的将士迷失了方向,无法战斗 。风后接受黄帝的命令,制造了一辆指南车,使将士分辨出东西南北,终于俘获蚩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
到了黄帝的孙子帝颛顼时期,又有重和黎 。是程氏的远祖 。《国语》十八卷《楚语》记载观射父对楚昭王说:“及少吴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 , 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 。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 。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昔在颛顼 , 命南正重以司天 , 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颛顼继少吴之后登上帝位 , 任命重为南正 , 管天;黎为北正,管地 。尧舜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担任分管天地的官职,一直沿续到夏、商二代 。周代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 。
观射父和司马迁都说,程氏是重、黎的后裔 。关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两种说法 。一说重和黎都是颛顼的曾孙 。颛顼有个儿子名叫称,称有个儿子名叫老童 。老童有两个儿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说黎是颛顼的曾孙 , 重是少昊的儿子 。
重、黎都是传说中很有神通的人物 。颛项继少吴之后担任帝王 , 当时人神杂糅 , 祭祀混乱,灾祸频仍 。颛顼让重举上天,令黎抑下地,使天和地远隔,人与神分离 , 称为“绝地天通” 。在令人看来,重和黎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神力 。对此事可以这样理解:颛顼将祭祀上天群神和管理土地民人这两种职责分开,让重负责祭祀天神祖先,让黎负责管理土地和民人 。
在古史传说中,重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少昊的儿子 。少昊又称金天氏 , 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 。他以乌为图腾,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命名 。他的都城在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 。少吴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 。重曾担任过“木正”,他又被称作“句芒”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 , 鸟身人面,乘两龙 。”把他描绘成鸟身人面、身骑双龙的神人 。又有人说,重是颛顼的曾孙,曾担任“火正”,人们尊他为火神,称做“祝融” 。祝融的遗墟在今河南新郑 。因为他活动的地域在中原地区南部,因而他的宫职是“南正” 。
古人一致认为,黎是颛顼的曾孙 。颛顼之墟在帝丘,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 。黎曾担任过“北正”,一说是“火正” 。黎部族主要在中原地区的北部活动 。商周时期在今山西长治西南有一个黎国,可能是黎的后裔建立的国家 。黎国是商王的一个重要与国 , 是商王朝的藩屏 。因此周文王姬昌为实现灭商的大业,首先出兵攻打黎国,这就是“西伯勘黎”的故事 。当时还有一个黎丘,又称黎侯城,在今山东郓城县西 。这个黎国一作犁国 , 又称泥中 。位于今河南浚县,汉代又称黎阳 。由此可见 , 黎部族的活动范围是以今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为中心,西到今山西省东南部,东达今山东省西部地区 。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现在相当遥远 , 因而他们的身世和官职,史书记载说法不一 。关于重的身世.一说他是少吴的儿子,属于东夷部族;一说他是颛顼的曾孙,属于华夏部族 。对于这个问题,今人已难以分辨清楚 。但是古书都说,程氏出自风姓 。从这一事实出发,可以认为重和少昊的关系更为密切,应该属于东夷部族 。因为风姓就属于东夷部族 。重、黎所属部族记载的混乱 , 正反映了当时东夷部族和华夏部族逐渐融合,后人已难以准确区分的实际情况 。
重、黎在颛顼时分别开始担任掌管天地的官职,他们的后裔世代承袭了这一官职 。到了尧、舜、禹时,又有伯益 , 是帝舜的辅臣 。他曾经掌管火,用火焚烧山泽 , 驱逐禽兽 。他能调驯鸟兽,又发明了掘井的技术 , 能凿地求水 。他还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 。大禹临死时,将帝位传给伯益 。大禹的儿子启联合友党进攻伯益,将伯益杀死.自己做了国王,建立了夏朝 。但是伯益的后裔在夏、商时代仍承袭掌管天地的职位 , 经久而无失 。
程氏得氏之前的远祖,黄帝时有风后,颛顼时有重、黎 , 舜、禹时有伯益 。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时期 。
2、以地名为姓 。
传说 , 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 , 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公元前11世纪时,周公 旦公封诸侯 , 周文王第10子(一说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东省临猗县) , 史称郇侯、郇伯 。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春秋时 , 晋国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 , 其后以邑名"荀"为氏 。又据《左传杜预注》所载,春秋时 , 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 , 是为山西程氏 。
西周后期,周厉王好利 。他以荣夷公为卿士,拼命对百姓进行搜刮 。他的奢贪暴虐 , 激起了国人的不满 。他又派卫巫监视国人,一旦发现有非议时政的人就加以杀害 。在这种专制高压之下,国人在路上见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 。国人忍无可忍,终于拿起武器围攻这位贪暴的国君 。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邑,不久死去 。他的儿子姬静继承王位,史称周宣王 。
宣王在位时,周公和召公辅政,整饰政务,诸侯来朝,史称“宣王中兴” 。周宣王在 国力有所恢复之后, 曾亲自领兵征伐东南方的淮夷,程国的国君程伯休父也参加了这场战争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常武》篇记载了这场战争,写道:“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 。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不留不处,三事就 绪 。”诗句的意思是,周宣王亲自领兵征伐时叛时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为大司马 。让他在左右摆布 阵势,监戒军队 。程伯休父随周宣王出征 , 在对淮夷的战争中建立了显著的功勋 。后来程伯休父到达都城镐京,在朝廷中担任大司马,封地改在咸阳附近的程邑 。
程伯休父担任大司马以后,他子孙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职宫——司马为氏,于是形成了司马氏 。因此 , 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 。
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汉代为安陵县,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程邑,又称“毕程”或“毕郢” , 是上古时代毕程氏的遗墟 。商末周文王姬昌曾在这里居住过 。后来密人降周,也迁居于此 。因而它不可能是当时程国的都城 。
宋代人陈彭年等编纂的韵书《文韵》中有目“以国为姓”,说:“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入为大司马 。封于程 。后遂为氏,与司马氏同 。”《帝王世纪》曰‘文王居程 , 徒都丰’,故此加为上程 。”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 。
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 。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 。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
程氏因程国而得名,先有了程国 , 程国的居民后来就称程氏 。至于程氏在何时何地得氏则诸说纷纭 。就程氏得氏的时间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际和宣王时期三种不同说法;就程氏得氏的地点而言,也有广平(今河省北鸡泽)、洛阳上程聚和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三种说法 。
程氏的得氏始祖名伯符,又称乔伯 。他是重、黎的后裔 , 生活在商、周之际 。《河南程氏正宗世谱》中有一首《迁徙歌》,写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发初 。历夫周兴际 , 伯符广平居 。”这首歌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广平的事 。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 , 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关中地区有一个周国,在文王姬昌的管理下 , 政治清明,蒸蒸日上 。姬昌得到了许多方国的拥戴,号称西伯 。他在位时,已经奠定了灭商的基础 。姬昌死后,儿子姬发即位,史称周武王 。他继承父亲未竟的灭商大业,领兵东伐 , 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卫辉市北)打败了商王纣的军队 。纣自焚而死,商朝宣告灭亡 。
周武王让商王纣的儿子禄父 (又称武庚)留在殷商故土,继续管理殷商遗民 。在其周围建立了卫、鄘和邶三国,分封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 , 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又下令释放被商王纣关押在监狱里的贤人和百姓,将商王纣聚敛的 钱财、粮食散发给贫民和奴隶,然后班师西归 。
周武王回到关中的镐京 (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后,为了统治原商朝的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推行分封制度 , 将自己的同姓、灭商的功臣谋士和古代圣王的后代封在各地 , 建立国家 。伯符也是古圣贤的后裔,因而被封在广平,于是伯符带领本家族人等,在那里建立了国家 。
广平是伯符的始封地,也成为程氏的发祥地之一 。后来广平发展成为程氏的首要郡望 。但是广乎不是程地,也不是程国 。因此,它不是程氏得以命氏之地 。槐塘《程氏世谱叙》转引西汉司徒程泰修撰的族谱说:“臣上世祖伯符先封广乎,后得封程国,遂氏焉 。”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 。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
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姓族 。荀姓就是其中之一 。荀姓在西周时聚居在今山西省临椅县南部 , 后来迁到新绛县西 。苟林父、荀宾、荀家、荀会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是对晋国政局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晋国大夫荀骆的采邑就是程邑 。有人说这个程邑就是关中地区咸阳东北的程邑 。但是当时咸阳附近应该属于秦国的领地,晋国虽曾拥有“河西八城” , 它的领地也难到达咸阳附近 。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苟驩采邑的程邑 , 应该在今山西省境内 。因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改姓程氏 。
姓氏由来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 。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 。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考其来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类别:
1、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 。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 , 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姚等 。
2、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 。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 , 便以姚为姓 。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 , 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 , 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 , 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
3、以古国名为姓 。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 , 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
4、以封地为姓 。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 , 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
5、以官职为姓 。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 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
6、天子赐氏 , 以谥号为姓 。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为惠王,他的后代便姓惠 。
7、以祖辈的字为姓 。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 , 其后代便姓臧 。
8、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 。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 , 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
9、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 。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 。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 。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
10、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 。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
11、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 , 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 。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 。如:姬、姜、姒、姚等 。
12、以国名为氏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
、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 , 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
13、以邑名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 。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 岔生后代便姓苏 。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 。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
14、以乡、亭之名为氏 。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
15、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 , 其后代以林姓传世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 , 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
16、以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 , 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 。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 。但也有例外 。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 , 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 , 或姓孟孙 。
17、以官职为氏 。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 。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 , 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
18、以技艺为氏 。如巫、卜、陶、匠、屠等 。
19、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
如完颜、耶律等 。
贵族氏的分类
以国名为氏
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 , 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
以地名为氏
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 。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 , 以韩为氏 。
以官名为氏
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 。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 。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
以职业为氏
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
以居住地为氏
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 。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
以血缘关系为氏
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 , 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
以贵族的字为氏
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 。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 。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 , 其孙以“驷”为氏 。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
姓氏之由来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 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 。由于人口增殖 , 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 。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 , 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 , 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 。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 。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 。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 。楚庄王少子 , 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 。后人就以车为姓 。葛是古姓 , 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 , 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 , 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 。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 。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 。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 。这就表明 , 以后的子孙 , 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 , 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 , 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 。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
至今数百千年 , 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 , 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 。其间两国务有盛衰 , 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
在上古三代 , 姓和氏不是一码事 。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 。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 。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 。如:姬、姜、姒、姚等 。
2)以国名为氏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 , 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
3)以邑名氏 。邑即采邑 , 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 。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 。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 。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
4)以乡、亭之名为氏 。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
5)以居住地为姓 。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 , 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 , 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
7)以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 , 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 。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 。但也有例外 。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
8)以官职为氏 。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 。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
9)以技艺为氏 。如巫、卜、陶、匠、屠等 。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
11)以谥号为氏 。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
———————-希望帮到你希望采纳————————————
来源于出生地的名字,
世代住在某个地方,地名为姓,姓字的组合是女生,也就是出生地,
人科动物,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群居,都是叔伯兄弟 , 女孩成年以后外嫁到别的群体(改为别的群体的姓),男孩成年以后继续留在本群体生活(依旧使用本地的地名为姓)
文章插图
5、中国姓氏的起源及主要来源中国姓氏的起源于古代社会 。
中国姓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 。在古代社会,人们没有姓氏,只有个人的名字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更加明确地区分个人身份,于是姓氏的概念就逐渐产生了 。
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有三种:地理、职业和氏族 。地理来源指的是以地名为姓氏,如江、陈、杭等;职业来源指的是以职业为姓氏,如张屠、钱庄、李官等;氏族来源指的是以祖先的名字或其他特征为姓氏,如姬、姚、赵等 。
姓氏的本义
姓氏是指用于区分不同家族或家庭的名称 。在古代 , 人们没有姓氏,而是以父亲的名字或祖先的名字来命名自己 。例如,孔子的名字是孔丘,他的父亲名叫孔雀,所以他的名字是孔雀的儿子 。这种命名方式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引起混淆和误解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一种更加明确和规范的命名方式,于是姓氏逐渐形成 。最早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商代,当时的姓氏主要是以地名、职业、部族和祖先的名字来命名 。例如,姬姓是商朝的王室姓氏,以商朝的祖先姬发命名;姚姓是以职业为姓氏 , 指的是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