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团圆节吗,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习俗。

1、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举行很多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大家一定很好奇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现在就告诉你元宵节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习俗 。
有关元宵节来历的说法多种多样,有3种说法流传较广 。
元宵节来历传说一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 , 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 , 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是团圆节吗,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习俗。】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 。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 , 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 , 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 , 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 , 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
自唐朝中期以来 , 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 , 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 , 也叫灯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 , 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 , 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执佑《惹蟮梅鸱ü槔矗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 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 , 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 , 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 , 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 , 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 , 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 , 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 , 一直延续到今天 。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 , 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 , 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 , 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 , 最高者一丈多 。据古籍中记载 , 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 , 以便放脚 , 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 。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 , 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 , 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 , 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 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 , 事事平安 。
元宵节 , 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 。按汉族的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 , 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 , 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时,这个节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 , 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汉族传统节日 。襄樊人历来在元宵节有放孔明灯的习俗 。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节日特色食品 , 在中国也由来已久,最初称为"汤圆",后因多在元宵佳节食用 , 所以也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常见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圆形,馅料丰富多样 , 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等,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象征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
意义: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 。
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 , 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
元宵灯节期间 , 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
风俗: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 , 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 , 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 , 汉族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 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汉族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 , 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 。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 , 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
答: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
元宵节的习俗:吃元宵(寓意团圆)、看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走百病、逐鼠等 ,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元宵节的意义: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 。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
来历: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 , 点灯敬佛的做法 , 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 , 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
意义:
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
习俗: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 , 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

元宵节是团圆节吗,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习俗。

文章插图
2、圆满能形容元宵节吗圆满形容元宵节不太合适 。元宵是年才过完,新的一年才刚刚开始 , 圆满形容元宵节不准确 。
可以 。元宵节寓意团圆,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家庭幸福美满 , 感到很圆满,满足 。
可以,元宵寓意圆满,大家其乐融融,家庭幸福美满,所以是可以的 。谢谢
圆满可以形容元宵节的,元宵节本来就是团圆美满的节日,象征着圆满 。
圆满能形容元宵节,圆圆满满猜灯谜,高高兴兴吃元宵 。
元宵节是团圆节吗,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习俗。

文章插图
3、中秋节跟元宵节一样吗?不一样,分别介绍如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 , 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 , 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 , 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 , 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家┥铣扇说囊路?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 , 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 , 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 , 所以被称为中秋 。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 , 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 , “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 , 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 , 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 , 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 , 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 , 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 , 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 , 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 , 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
元宵节也称灯节 ,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 , 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 , 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 , 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 , 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
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
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
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
直到了唐代 , 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
?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 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
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
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
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
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
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 , 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
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 , 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
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
国的发展过程 。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 , “太一神”的祭祀
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
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元宵节是正月十五
怎么会一样呢
。。。。
是不是中国人啊
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不一样的
元宵节是团圆节吗,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习俗。

文章插图
4、元宵节象征意义是什么?1、元宵节吃“元宵”象征合家团圆,新的一年幸福、万事如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2、元宵节“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 。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
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 , 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
3、元宵节舞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 , 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
4、元宵节杨枝插门,寓意着阳能的生发 。在古代还有一种风俗 , 就是在上元节这一天,将杨枝插在家家户户的门上,杨枝表示树木春天生发的意思,“杨”和“阳”还是谐音,其义相同 。
5、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迎接这如婴儿般纯正无私、天真无邪的阳能 , 并期待着天地间的阳能可以不断生发,倚靠着它纯正的能量,生发出万事万物 , 生长出五谷蔬菜,生长出树木花草,以供人们使用 , 让我们更好地养护与保全自己的生命 。
元宵节的意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 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首先肯定都是家家户户点灯笼,还有放“天灯”还有很多地方组织了猜灯谜还有大家最熟悉的吃元宵 。
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 。据记载,唐朝时 , 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 。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 。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 , 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 。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 , 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例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 , 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1、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 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2、元宵节“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
3、元宵节舞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
4、在元宵节的时候 , 人们通常也要放烟花,烟花象征着人们红红火火,财源滚滚 。
5、元宵节杨枝插门 , 寓意着阳能的生发 。在古代还有一种风俗,就是在上元节这一天,将杨枝插在家家户户的门上,杨枝表示树木春天生发的意思 , “杨”和“阳”还是谐音,其义相同 。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迎接这如婴儿般纯正无私、天真无邪的阳能,并期待着天地间的阳能可以不断生发 , 倚靠着它纯正的能量,生发出万事万物,生长出五谷蔬菜,生长出树木花草,以供人们使用 , 让我们更好地养护与保全自己的生命 。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 。
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 。元宵古称“浮元子” , 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 , 脍炙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 。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 , 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
1、元宵节吃“元宵”象征合家团圆,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 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2、元宵节“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 , 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
3、元宵节舞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
4、元宵节杨枝插门,寓意着阳能的生发 。在古代还有一种风俗,就是在上元节这一天,将杨枝插在家家户户的门上,杨枝表示树木春天生发的意思 , “杨”和“阳”还是谐音,其义相同 。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迎接这如婴儿般纯正无私、天真无邪的阳能,并期待着天地间的阳能可以不断生发,倚靠着它纯正的能量,生发出万事万物,生长出五谷蔬菜,生长出树木花草,以供人们使用 , 让我们更好地养护与保全自己的生命 。
元宵节是团圆节吗,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习俗。

文章插图
5、元宵节的节日意义是什么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 小正月,或灯节 。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节是我中华汉字文化地区与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 , 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 , 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 , 平除吕氏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A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汉文帝都徽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到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一人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习俗,民间相传 ,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一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
按中国民间习俗传统,正月十五夜 , 天上皓月{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 , 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正月是农历元月 , 中华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的正月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以热烈喜庆的观灯,赏月,燃放烟花爆竹,猜灯谜吃元宵 , 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 , 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等活动 。随着历史发展,后来不少地方在元宵节融入了敬天神,祭奠祖先仪式活动 。
2008年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元宵节的意义:“正月十五闹元宵” ,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奔放,欢腾 , 火爆 。
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与众不同之处 。有些传统节日注重阖家团圆,元宵节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普天同庆的全民广泛参与的氛围 。
作为春节的最后高潮 , 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他强调万民同乐,大家一起赏圆月,看花灯,猜灯谜 。
元宵节的形成过程:
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
是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吃元宵热闹又喜亲的意义是一家人和目相处
元宵节的节日是新的一年第一个团圆节日是年后第一个全家团圆后就开始一年的忙碌 。

相关经验推荐